卷二第34章勤政为民:怀揣梦想的唐文宗(下)(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文宗之所以要与李训和郑注二人合作,是因为他刚即位就面临两大棘手的问题:
这就是牛李党争和宦官专权。牛李党争源于宪宗时期,两党之间的主要分歧在于政治理念不合,李党主张改革政局,以振兴朝政,而牛党则更倾向于维持现状,避免发生剧大变动。两派成员在宪宗朝之后就分化为了对立的阵营,彼此一直争斗不断,削弱了朝廷的力量。
另一方面,自德宗统治时期,宦官集团就掌握了中央禁军神策军的大权,不仅贪污腐化,欺压百姓,还干预起了朝政,更严重的是连皇帝都被其左右,使得中央朝政陷入了一片混乱,根本没有能力去应对地方割据以及边境叛乱。
唐文宗深感宦官势力对皇权的严重威胁,日夜谋划着铲除这股势力以恢复朝廷的正常秩序。而宦官王守澄推荐的李训和郑注,正好成为了他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人物。李训所以得宠,是因为他对《周易》的理解很深,受到文宗的赏识;郑注的医术不错,治好了文宗多年不愈的风疾,所以二人迅速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尽管大臣们曾反对皇帝任用他们,但文宗却没有听从,依然提拔并重用了他们,因此也巩固了其在朝堂上的地位。
另外,他们两人之所以被文宗赋予了如此重任,主要基于以下两点:
一是二人身份比较特殊。他们都是由宦官王守澄扶持和提拔上来的人,在宦官眼中自然被视为了“自己人”。唐文宗希望通过他们两个来借力打力——利用宦官内部的矛盾打击宦官的整体实力。
二是作为皇帝身边的宠臣,李训和郑注不外乎棋子而已。一旦文宗铲除宦官的计划泄露或失败,他完全可以轻易的抛弃掉他们以保全自身。
惨烈的“甘露之变”
太和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公元835年),一个看似平常的早晨,却成为了唐朝历史上一段黑暗的时刻。这一天,文宗正在紫宸殿举行早朝时,金吾大将军韩约报告称左金吾仗院内的石榴树上夜间降下了甘露——传统上被视为吉祥之兆的现象。李训等人建议文宗皇帝亲自去查看这一罕见的天赐祥瑞,认为其出现在宫禁之内尤为特殊。
于是,文宗皇帝听从了他们的提议前往含元殿,同时他还命令宰相与中书、门下省官员们先去视察。然而,当官员们返回后表示怀疑这并非真正的甘露时,文宗再次派遣宦官神策军左右护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带领其他宦官前去确认。这次视察成为了一场精心策划阴谋的导火索。
当宦官仇士良等人到达左金吾仗院时,他们注意到韩约表现异常紧张,同时发现了藏匿的武装士兵。意识到这是一个陷阱,宦官们迅速撤退至含元殿,并迫使文宗乘软舆进入内宫。此时,李训试图召集金吾卫士保护皇帝,同时大声疾呼阻止皇帝入宫,但未能成功。宦官们成功将文宗带入宣政门并关闭了大门,导致朝廷官员惊慌失措地四散奔逃。
随着事态急转直下,宦官们立即调遣了五百名神策军士兵持刀冲出东上阁门,对现场人员展开大规模的屠戮,当场造成数百人身亡。随后,宦官们封锁了宫城的各门进行搜捕,又诛了上千人。在这场被称为“甘露之变”的血腥镇压中,包括李训在内的多位朝廷重臣被诛,而他们的家族也未能幸免于难,遭到了残酷的灭门。
这件事件过后,唐文宗被宦官软禁了起来,国家大权则全部落入了宦官的手中,而宰相等官员们仅能处理文书工作。宦官们的权力达到了顶峰,不仅威胁到皇帝的安全,还轻视宰相,对待朝臣如同草芥。面对这样的局面,文宗皇帝感到无计可施,只能通过饮酒和作诗来排解内心的痛苦。有一次,他对当值学士周墀倾诉,感叹自己的处境甚至不如历史上受制于人的周赧王和汉献帝,言语间充满无奈和悲伤,令听者无不为之动容。
尽管如此,在郑覃、李石指出李训和郑注实际上是宦官所引荐的事实,以及昭义军节度使刘从谏上表为王涯、贾餗等人鸣冤之后,仇士良开始有所收敛。这些举动使得文宗和他的大臣们能够重新行使部分权力,暂时缓解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甘露之变”不仅是文宗铲除宦官势力计划的重大失败,也标志着唐朝皇权进一步削弱,宦官专权的局面更加巩固。这场悲剧深刻影响了唐朝后期的政治格局,留下了深远的历史教训,展现了文宗在政治风暴中的无力感和个人悲剧。
患病离世
唐文宗李昂在位期间,经历了多次政治风波和个人的悲剧。他曾有意立其兄敬宗的长子晋王李普为太子,但不幸的是,李普早逝,被追封为悼怀太子。随后,唐文宗立自己的长子李永为太子。然而,命运多舛,庄恪太子李永英年早逝。在接二连三的打击之后,文宗曾考虑立敬宗幼子陈王李成美为太子,但最后因健康状况急转直下而未能正式册立。
开成五年(840年)正月初一,长期积压的政治压力和个人悲痛最终导致唐文宗李昂身心俱疲,病重卧床不起。当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时,文宗委托枢密使刘弘逸与薛季棱召集宰相杨嗣复和李珏,嘱托他们辅佐太子监国,并确保政权平稳过渡。这一安排,也反映了文宗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怀,以及他对几位忠臣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