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酱油(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47、我看到的50年代的酱油没有瓶装的,都是散装。供销合作社或商店把酱油装在大缸里,顾客自己拿瓶子去打酱油。供销社有一斤的提漏,也有半斤的提漏,有一个漏斗放入瓶口,提漏打上来的酱油就直接倒入瓶子。打酒也是同理。

那时候也没见到过瓶装白酒。那时的酱油就是酱油,没有任何品牌可言,什么生抽、老抽、一品鲜等等,听都没听说过这些花里胡哨的名字。价钱大致都差不多,每斤1角到1角5分钱。1角5分钱就是最好酱油了,老百姓说“能挂碗”。

当时的酱油可能是沾了一个“油”字的光,非常珍贵,不是家家户户随便买随便吃的东西。很多人家只有在年节时才买1斤酱油,买2斤酱油的人家都不多。可是,有一年非常出奇,爸爸竟然买回来4斤,这是开天辟地没有过的事。那年过年吃酱油就再也不兑水了,不然过年吃饺子时,在砸好的蒜碗里加上酱油后,必须得再加一点凉水,否则就是太浪费酱油了。

那时候的瓶子只有两种,都是绿色的,没有白色瓶子,分1斤装和4斤装。4斤装的通称为“大绿洋棒子”,很少有人说“瓶子”。不知道这两种瓶子都是哪来的,都没有盖,均用棒子瓤当塞。当时,人们也开玩笑说:“洋棒子和棒子瓤一定要分开,不能大舌头”。为什么叫洋棒子,据说是东洋日本人带过来的,之前人们都用坛子或罐子,就是所谓的坛坛罐罐。在平常日子,一般人家是不打酱油的,所以一般人家也没有酱油。如果说有酱油的话,那也是过年过节吃剩下的。特别是夏天,酱油放不住,过些日子就起一层白膜,也叫“白醭”。可能那时候做酱油的不知道加防腐剂,当时也可能没有什么防腐剂之说。为了防止那半瓶酱油变质腐臭,老百姓也有办法,就是放在太阳底下晒。

那时候所有房子都有天地牌的位置,在门口左边外墙上有一个30公分见方的小橱样格子,是放酱油的好地方。一方面太阳出来就能晒到,另一方面由天地爷看护保证丢不了。如果想知道谁家有没有酱油,你只要看看天地爷那个位置就一清二楚了。谁家有没有酱油也是代表生活水平的标志之一。如果能在平常日子拿出酱油来,那肯定不是一般人家,得刮目相看。

买回家的酱油都怎么个吃法?首选是蘸饺子用,其次是小葱拌豆腐用。至于炒菜几乎没有一家用酱油的,那得多少酱油够用?实在需要用的话拿大酱代替。一般人家常年不炒菜,都是熬菜炖菜,除非来特殊客人。所以,酱油的用途并不广泛。有一次妈妈熬白菜,端到桌子上一吃,淡淡无味。妈妈说一点荤油也没有了,加点酱油吧。这一加不要紧,味道马上就变了,别提有多美味了,不多一会儿就一扫而光。

那时的酱油每斤虽然就1毛多钱,味道确实鲜美,现在的一品鲜、八品鲜也吃不出那个滋味儿来。这也许是今天人们的口味太高了。

我知道,在60年代的时候各个人民公社的供销合作社都是自己制造酱油,听说是用浓盐酸烧黄豆的做法,但具体工艺不详,每个供销社都有专门做酱油的技术人员。那种酱油的味道特别好。后来就有了所谓的酱油精,是方块形的固体,用水化开就变成了酱油,但滋味差得悬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