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抚恤善后,心系民生(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边境之战的硝烟虽已渐渐散去,但战后的抚恤和善后事宜却千头万绪,亟待处理。李承乾深知,这些关乎着边境百姓的生活以及军队士气的维系,丝毫容不得马虎。

他先是下旨让户部拨出大量的钱粮,用于安置那些在战争中失去家园的百姓。一道道旨意从京城传往边境,要求地方官员务必亲自监督,为百姓们搭建临时住所,发放充足的粮食和御寒衣物,确保每一个受灾之人都能在这寒冬时节有个遮风挡雨、温饱不愁的容身之所。

李承乾还亲自召见了负责此次抚恤工作的官员,语重心长地叮嘱道:“百姓乃国之根本,此次边境遭此大难,他们受苦最多。尔等前去,定要将朕的关怀切实带到,切不可敷衍了事,若有懈怠,朕定不轻饶。”

对于那些在战斗中牺牲的将士家属,李承乾更是格外上心。他责令礼部精心筹备抚恤仪式,追封那些英勇捐躯的将士,赐予他们的家人荣誉称号和丰厚的抚恤金,确保其家属往后的生活能有所依仗。同时,他还安排专人记录下每一位烈士的事迹,命史官将他们的英勇铭刻在大乾朝的史册之上,让后世永远铭记这些为家国奉献出生命的英雄。

为了能更直观地了解边境百姓的生活现状,李承乾不顾大臣们的劝阻,再次决定微服私访边境地区。他带着几个贴心的侍从,一路低调前行,抵达边境后,看到了那满目疮痍的景象——曾经繁华的城镇如今残垣断壁,田野里也布满了战争留下的痕迹,百姓们脸上虽有着劫后余生的庆幸,却也难掩疲惫与哀伤。

李承乾走进一个个临时搭建的营帐,与百姓们亲切交谈,倾听他们的苦难与诉求。一位老者拉着他的手,老泪纵横地说道:“陛下若能多派些人手来帮咱重建家园,让咱能早日过上安稳日子,那死去的亲人也算没白牺牲啊。”李承乾听着,心中满是愧疚与疼惜,他紧紧握住老者的手,承诺一定会让边境恢复往日的繁荣。

改革军政,强基固本

从边境返回京城后,李承乾便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此次边境之战暴露出了大乾朝军政方面诸多的问题,若不加以彻底改革,日后恐难应对更为严峻的局势。

他先是召集兵部的官员,商讨军队改革之事。李承乾提出要建立一套更为完善的军事人才选拔机制,不拘泥于出身门第,只要有勇有谋、武艺高强且忠心报国之人,皆可进入军队担任要职。同时,加大对军事训练的投入,引进先进的军事战术和兵器制造技术,提升军队整体的战斗力。

在军队编制方面,李承乾决定根据不同的作战任务和地域特点,对现有军队进行重新整编。设立专门的边境防御军、内地驻守军以及机动野战军等,让各部队分工明确,相互配合,以便在面对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战争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

为了避免出现将领拥兵自重的情况,李承乾又设立了一套严格的军事监察制度,派遣忠诚可靠的官员定期巡查各军队,监督将领们的训练、作战以及军费使用等情况,一旦发现有违法乱纪、克扣军饷等行为,严惩不贷。

在政务方面,李承乾意识到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对于决策的重要性。他责令工部加快官道的修缮与扩建,确保各地的消息能够快速送达京城;同时,要求礼部培养更多精通各国语言、熟悉周边地区情况的外交人才,以便在与联盟各国沟通以及应对外部势力时能够更加得心应手。

此外,李承乾还对朝廷的官僚体系进行了一番梳理,裁汰了一批尸位素餐、碌碌无为的官员,选拔了一批年轻有为、有真才实学的臣子进入朝堂,为大乾朝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外交斡旋,巩固联盟

边境之战让李承乾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联盟各国对大乾朝的重要性,巩固与各国的联盟关系成了当下外交事务的重中之重。

他再次派遣苏瑾作为特使,前往联盟各国进行友好访问。李承乾亲自召见苏瑾,详细地交代了此次出访的任务与目的,说道:“苏爱卿,此次你身负重任,联盟乃我朝抵御外敌之重要依靠,你需向各国表明朕的感激之情,同时商讨进一步深化合作的事宜,让咱们的联盟更加牢不可破。”

苏瑾领命而去,在各国之间展开了一场场艰难却卓有成效的外交斡旋。她先是向各国转达了李承乾的问候与感谢,回顾了在边境之战中各国相互援助、共同御敌的深厚情谊。随后,便与各国的君主和大臣们商讨起合作的新方向。

在苏瑾的努力下,大乾朝与联盟各国达成了多项合作协议。包括共同建立边境联防机制,定期开展联合军事演习,共享军事情报,以便在面对外部威胁时能够第一时间做出协同应对;在经济领域,进一步开放贸易市场,降低关税,互设商会据点,促进各国之间的商业往来,实现互利共赢;在文化方面,开展学者交流、学子互访等活动,增进各国之间民众的相互了解与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