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科考才是兴国的根本(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唯一让包拯内心有愧的人,就是嫂娘了。
毕竟,包公是他从小被嫂娘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
现在自己却亲手将亲生儿子送向了鬼门关。
估计一辈子也无法原谅自己了。
包勉死的第二天,吴妙真便送儿子的灵柩回了乡下老家,发誓终生不见包拯之面。
包拯心中也颇感无助。
一切都交给时间吧!
或许只有时间才能冲淡仇恨。
自己这副身体终究是嫂娘抚养长大,他不相信嫂娘真的一辈子不愿见自己。
时光匆匆,不觉又过了数月。
时值秋月。
包勉一案,随着时间的流逝,已渐渐被人遗忘。
大宋朝廷,在君臣治理下,国力蒸蒸日上。
三冗问题亦得到改善,国库常年亏空的窘境也得到缓解。
百姓安居乐业。
尤其大宋首府开封府,更是一派歌舞升平。
朝廷方面,三年一度的秋闱大考也提上了日程。
各地的举人纷纷涌入东京汴梁,好不热闹。
赵桢更是在为这次殿试大考筹备,生怕偏僻小县的举子缺乏路费,提前一个月便让各州府报备准备参加殿试的举子,家庭条件差的,由朝廷支助盘缠一百两银子。
天下举子欢喜不尽,人人称赞天子圣德。
大考在即,赵桢思来想去,还是决定让包拯来充当监考。
范仲淹是宰相,忙于政务,庞太师他不太放心,所以这个重担就落在了包拯头上。
毕竟,包拯素来公正,不担心他徇私舞弊。
包拯欣然领命,这对他来说不算是什么重活。
但科考代表的是朝廷对人才的重视,绝不能马虎。
务求公平公正,天下的读书人才能看到希望,好好读书,报效国家。
包拯亲自点名,让未来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担任阅卷官。
务必从这批举子中挑选出,真正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欧阳修是个实干家,品格好,诗词写得好,文章写得好,一心致力于倡导古文运动。
力求文章以时政为主,排斥南北朝以来只追求辞藻华丽,华而不实的骈文风格。
他主张文章应该有实际内容,能够反映社会现实,对国家和人民有所裨益。
欧阳修的文风改革,与包拯的治国理念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