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诗也,史也(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各位弟弟、妹妹们要自己想想,这世上能顾全自己已是难得。
话说回来,唐朝诗人对战争的态度,是两面的,几乎都支持抵御外辱,但又讨厌不义之战,但总体比例而言,对半开。
可到了宋朝,不义之战已经绝迹,大多是抵御外辱的。这并不奇怪,唐时边塞诗讲“西去安西九万九千里”,战事的极限在安西之地。
可到了宋朝,北宋战事最远讲“燕然未勒归无计”、“燕山纪功后,麟阁耀鸿名”。
南宋更不堪了,辛弃疾年轻时写下《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可地点在哪呢?在山东济南。陆游在孝宗年间写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其中的瓜洲渡又在哪?在扬州,大散关呢?在陕西。
要知道孝宗已经是位锐意进取的皇帝了。
所以诗人们写的是诗,可写的也是史,不论百官们如何山呼‘万岁’,有些东西是骗不了人的。
到了如今,辽东是不是义战呢?那要留给后人评说了。
可蓟辽的千万百姓心里是如何想的,怕是再清楚不过来,夜不卸甲,手不离刀。
弯弓识马,终觅血,多少人哭。
如果去问他们,愿不愿意用他们的命去换后代子孙的“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十个里有九个是答应的,还有一个已经提刀上马向北游了。
说句大逆不道的话,他们为的不是为了皇帝的天下、千秋万代,也不是为了百官们口中的国家稳固、长治久安,他们为的是自己,这是他们自己心中的欲。
如今他们还有心,还有欲,如果不现在动手,等到他们心冷了,泪干了,便是万金之赏,也救不回来.......这座天下了。
六部的官员们、江南的年轻士人里不知有多少抱怨每年拨给蓟辽的军费耗资千万,何其奢费。
是,朝廷每年拨的钱是不少,明面上单独拨给蓟辽的有五六百万,暗地里从九边的账上走了五百万,再加上兵部的杂项拨款,林零总总有一千四百万之巨。
如今要小修黄河、大修京河、赈济山东灾民,没处挪钱,就期望着从军费里扣。
于是才有了这条运输线的搭建。
但这是不对的,这个国家的财政结构里是有一笔钱的,嘉祥年间就算政事混乱,国朝的用度开支也没有到需要挪用军费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