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青玉案·元夕》(3)(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他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的。

这个时候的辛弃疾,在朝廷的安排下,从武转文,在各地治理荒政。

开禧元年,辛弃疾已经六十六岁了。当时是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这样看,辛弃疾似乎要被重用了,但实际上他们需要的不过是辛弃疾这位主战派元老的号召力。

但辛弃疾不嫌弃啊,只要能够北伐就好了,要是再晚一些,他都不知道能不能看见收复中原的那一天。所以他在收到任命后,便积极准备进攻的工作,希望能够用上。

但在这么多年过来,他也深知朝廷的脾性,抗金北伐不会这么容易的。此时的南宋在经过上一次的失败后,气势不如从前,这样就更应该慎重行事,而不是轻敌冒进。

他的种种意见没有得到重视,一腔热血总有凉下来的那一天,但辛弃疾不愿就这样放弃。

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望远,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的名作。】

天幕上适时放出一人在亭中望远的画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内容也一字一句的出现在旁边。

在幽远的乐声相伴下,大家似乎看见了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的凌云少年是如何在多方因素的磋磨下成为这样虽失意但不忘志的暮年之人。

这个时候,离他去世,还剩不到两年。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整首词用典颇多,但这些典故却是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不过辛弃疾写的义重情深,豪放悲凉,他自己高兴了,但他的对家也高兴了。

不久后,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辛弃疾被降为朝散大夫、提举冲佑观,又被差知绍兴府、两浙东路安抚使,但他推辞不就职。后面朝廷多次启任辛弃疾,但碍于身体原因,辛弃疾依旧辞免。

开禧三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赴任。但诏令到铅山时,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同年九月初十,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和爱国之心离开人世,享年六十八岁。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

【宗泽死前高呼“过河!”,辛弃疾临终时也大呼“杀贼!”两人是多么的相似啊,但南宋朝廷终究是辜负了他们,辜负了那些一心想要收复中原,驱除金人的有志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