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发展-铜活字(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铜活字,就是以铜铸成的用于排版印刷的反文单字。我国的铜活字印刷术流行于15世纪末至16世纪的南方,也就是明朝。
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可以知道,最早的记录是明代弘治三年江苏无锡华燧以铜活字印成《会通馆印正宋诸臣奏议》50册。后又印《锦绣万花谷》、《百川学海》等大书,保存了不少的古籍。其中在弘治十三年以前出版的8种书籍,等于欧洲的古版书,弥足珍贵。更有华燧的叔伯华珵所制“活版甚精密”,几天即能出书,印有《陆放翁集》。华燧侄华坚的兰雪堂印有汉代蔡邕和唐代白居易、元稹的诗文集。
可以说,铜活字印刷术,便以无锡华氏、安氏两家的印书最为出名。】
【到了清代,康熙末年内府已有铜字,也印了几种天文、数学书籍。
雍正六年更是用了大、小两号铜字,印成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1万卷、64部,每部 5020册。这部保存完整的最大的类书,一直是中外学者重要的参考书。
而清代的民间铜版有江苏吹藜阁印本,比内府铜字更早。嘉庆十二年也有台湾总兵武隆阿刻铜字,印《圣谕广训》。
以及,造铜字最多的要算福州林春祺,根据资料显示,他化银20多万两,用21年时间,于道光二十六年雇工刻成大小铜字40多万个,楷法精美,印有清代顾炎武《音论》、《诗本音》,称“福田书海”本。
杭州也有聚珍铜版印的诗文集与兵书,字体和福田书海本几乎相同。
常州有咸丰八年《毗陵徐氏宗谱》,是众多家谱中惟一的铜活字本。】
“欧洲?”康熙虽然在宫廷内对西学书籍有所禁止,但他自己对西学甚有研究,他的那些个儿子也有西学的老师,他自己更是有蒙养斋在呢。
从造纸术开始他就有些不好的预感了,之前那些个教堂的图片和金发碧眼的人像在水幕上虽是一闪而过,但他也还是牢牢记在了心里。
康熙暗自思忖:“怎么感觉,好像后世,那些个国家很厉害啊?”
他也是早早试探过那些传教士,他们并不能看到这天幕,甚至他们告知也是无用,只能听到一些无关紧要的废话,和他原本想要表达的内容大相径庭。
所以,这个天幕,就是给中原大地的福利吗?
那怎么在天女的言辞中,好像外面那些国家也是发展很好的样子?
在他心里,哪怕传教士过来,带来了新奇的知识,也是觉得外面的发展不如清朝,对他们的印象还是一般。
他不知道的是,康熙年间,也就是1662-1722年,欧洲早已发生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也是如火如荼,加上还有第一次工业革命助力,欧洲的发展是他难以预料到的迅速。
康熙还没来得及思考出什么,就猛然听到在天幕中听到了自己的年号,然后是“雍正”、“嘉庆”、“道光”。
前段时间,他才刚废太子,现在听见后世的年号,更是神色不定。
他不像在另外的世界中,他儿子胤禛把水幕共享给了他的十三弟,也不像他的孙子乾隆更是直接在朝堂上放开,他完全就是单独一个人看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