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思想传播(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章惇定当焚膏继晷,研读精髓!”
两人再次拱手,语气坚定。
夜色已深,三人又简单交谈几句,林从文和章惇便起身告辞。
黄忠嗣亲自将二人送至府门外。
看着林、章二人登上各自的马车,车轮碾过青石板路,消失在汴京深沉的夜色里,黄忠嗣负手立于阶前,夜风吹动他的衣袍。
他知道,从今晚起,一个以“公理”为旗,虽不结党却志同道合的同盟,已然悄然成形。
前路或许荆棘密布,但至少,他已不再孤独。
虽在河北有秦虹、周磊、苏轼、张问等志同道合之士,但中枢的盟友还是缺少的,他需要地方操作的实干派,也需要朝堂上有人一起跟他摇旗呐喊。
马车内,章惇借着车厢内悬挂的灯笼微光,迫不及待地翻开了手中的《熙宁新经义》。开篇第一页,一行遒劲有力的字迹映入眼帘:
本经义之要旨,在于推明“公义”、“均平”、“协力”乃天地之正道,人世之常经。
于《易》则见“天行健”,法天道而不私财货,立王田之法,授民以田,损有余而益不足;
于《礼》则体“货不藏己”之训,立常平、义庄之制,平抑物价,节富济贫;
于《周礼》则扬泉府赊贷遗意,行官资民耕、贷贷农商之策,聚财以兴公学公利;
于《孟子》则重庠序养士,设三级育才、功禄之规,使士庶得兼修劳心劳力,融耕读于一体;
于《乐》《家礼》则化德业为乡约互助,改祭祖彰善纠过之仪,倡生产协作、社仓共享、化俗向公,使保甲宗族皆为治道基石;
于《大学》明“格物”必在躬行田亩庶务,“致知”终归于致“公心”于实务,推重集体之智,褒扬技献之功。
(用儒学包装的社会主义制度)
而在另一辆马车上,林从文也捧着书卷,借着窗外透进的点点灯火,
看得如痴如醉,时而拍案叫绝,时而陷入沉思,浑然不觉车窗外汴京的繁华夜景。
回到府中,挑灯夜读,书房里的灯火,彻夜未熄。
紫宸殿暖阁
次日清晨,紫宸殿东侧的暖阁内,熏香袅袅。
赵顼一身常服,斜倚在软榻上,目光落在下首端坐的黄忠嗣身上,嘴角噙着一丝玩味的笑意。
“允承,”赵顼开口,声音带着晨起的慵懒和熟稔,“穿上这身紫袍,倒是更显精神了。人靠衣装,古人诚不我欺。”
他指了指黄忠嗣身上那象征三品以上高官的紫色官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