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朱温称帝引发的"抢皇位大赛"与李存勖的复仇剧本(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开平元年的正月,汴梁城的宫阙被新漆刷得锃亮,朱温穿着那身沉甸甸的龙袍,坐在曾经只敢仰望的龙椅上时,殿外的鞭炮声噼里啪啦响个不停,却掩不住空气中那股子说不出的诡异。他亲手扯下了长安城头飘扬了三百年的大唐旗帜,让"唐"这个国号成了史书里的墨迹,可这龙椅还没坐热,中原大地就像被捅翻了的马蜂窝,嗡嗡作响的全是野心。
河北的藩镇节度使们最先炸了锅。幽州的刘守光把手里的酒碗往地上一摔,酒液溅了满靴:"朱温那厮早年不过是黄巢手下的贼寇,如今竟也敢登九五之尊?我刘家三代镇守幽州,兵强马壮,难道还不如他?"说着便让人把自己的画像挂在了城楼,号称"燕王",手下的将士们敲着战鼓喊口号,声浪差点掀翻了城墙。
河东的李克用更是气得咳了血。他本就与朱温是死对头,当年上源驿的火还在记忆里烧得发烫,如今见昔日的仇敌竟成了天子,当即在晋阳竖起"复唐"的大旗,麾下的沙陀铁骑日夜操练,马蹄声震得晋水都似在翻涌。他对着部将拍着案几:"大唐待我不薄,如今国祚断绝,我李克用若不讨贼,无颜见先帝于地下!"其实谁都明白,那"复唐"的旗号下,藏着的也是一颗觊觎皇位的心。
南边的杨行密在扬州听了消息,慢悠悠地拨着算盘。他治下的江淮之地富庶异常,粮草堆积如山,此刻正眯着眼对谋士笑道:"老朱在中原折腾,正好给了我们机会。"转头便下令扩建水师,让那些楼船在长江上排开,帆影遮天蔽日,俨然一副要划江而治的架势。
就连偏远些的蜀地,王建也动了心思。成都的蜀王府里,他摸着新铸的印玺,对儿子说:"中原乱成一团,这蜀道天险正好护着我们。朱温能称帝,我王建占据天府之国,难道就不能做个蜀皇帝?"没过多久,成都便传出了"蜀王应天顺人"的童谣,街头巷尾都在议论新朝的气象。
一时间,曾经还勉强尊大唐为共主的各地军阀,如今都像脱了缰的野马。今天你称"王",明天我便称"帝";这边刚打完一场攻城战,那边又竖起了"勤王"的大旗。黄河两岸的良田成了战场,百姓们背着行囊四处逃难,却不知道该往哪里去——毕竟放眼望去,似乎每个城池都插着不同的旗号,每个旗号下,都藏着一个想当皇帝的野心家。
而坐在汴梁龙椅上的朱温,看着各地送来的"劝进表"和"讨逆书",一边让人斩杀那些骂他"乱臣贼子"的使者,一边又调兵遣将去征讨不服者。只是他心里清楚,这龙椅是抢来了,可想要坐稳,怕是比当年跟着黄巢打家劫舍还要难上百倍。这乱世的大幕,才刚刚拉开。
一、朱温的"皇帝养成记":从地痞到开国之君的逆袭
砀山的太阳犹如一个燃烧的火球,毫不留情地释放着它的热量,将村口那棵古老的槐树烤得无精打采,树叶都像被抽走了生命力一般,低垂着头,仿佛在抗议这酷热的天气。
然而,在这炙热的阳光下,朱温却像一滩烂泥一样,毫无生气地瘫坐在老槐树底下。他敞着那件破旧的棉袄,露出了被阳光晒得黝黑的肚皮,嘴里还叼着一根麦秸秆,眯起眼睛,仰望着天空中那一朵朵形状各异的云彩,似乎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就在这时,弟弟朱存扛着锄头从地里走了回来。他看到朱温这副懒散的样子,心中的火气一下子就冒了起来。他快步走到朱温面前,气呼呼地说道:“哥,你看看你像什么样子!整天就知道在这里闲逛,也不知道下地去挣口饭吃。咱娘在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你还有心思在这里晒太阳!”
朱温把嘴里的麦秸秆吐出来,然后像一条懒蛇一样翻了个身,嘴里还嘟囔着:“挣那三瓜两枣的能有啥用?你就瞧好吧,等哥哥我以后发达了,别说金銮殿了,就是把那皇帝老儿的龙椅都能给你搬回家!到时候,咱们可不能娶那些村里的粗手粗脚的丫头片子,怎么着也得娶个公主回来,让她天天给咱娘捶腿!”
这话刚落音,路过的村民们就像听到了天底下最好笑的笑话一样,哄堂大笑起来。张大爷更是笑得前仰后合,他拄着拐杖,连连摇头,说道:“朱三啊,你这梦做得可真是比村口的池塘还要深呐!就凭你这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样子,能把隔壁的王寡妇娶回家,就算是你烧了高香啦!”
朱温听了这话,心里很是不爽,他梗着脖子,气鼓鼓地反驳道:“你们别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咱们走着瞧,看我以后怎么出人头地!”然而,当时在场的人谁也没有把他的话当真,只觉得他是个无赖汉,在说些疯言疯语罢了。
可谁能料到呢,多年之后,这看似荒唐的疯话竟然真的应验了,而且还长出了锋利的獠牙。
后来,朱温投身黄巢起义军,又转头投降了唐朝。仿佛一夜之间,他就像是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一般,变得勇猛无比、凶狠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