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关于0~12岁经历后心灵上的问答(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2. 对“亲密关系”的矛盾拉扯

既渴望温暖(童年从未被稳定关爱),又恐惧靠近:当有人表现出持续关心(如固定的问候、陪伴),会下意识推开(“别对我这么好,我会依赖你,你离开时我会更痛苦”);若对方因此退缩,又会陷入“果然没人会一直对我好”的自我验证。

3. 对“冲突”的极端反应

听到他人争执(即使是朋友拌嘴)会瞬间僵硬、发抖,甚至想逃跑——因为童年的“冲突”必然升级为暴力;若自己卷入矛盾(如被指责),可能突然沉默(解离,切断情绪感知),或反过来攻击对方(模仿父母“先下手为强”),无法用“沟通”解决问题。

4. 对“正常生活”的陌生与不适

看到他人家庭和睦(如父母开玩笑、耐心沟通)会感到割裂:既羡慕又怀疑(“这是装的吧?”);面对规律的生活(如固定的吃饭时间、睡前故事)会不安,因为童年的“规律”常被暴力打破,“稳定”反而让TA觉得“不真实”。

三、隐藏的心理需求:修复创伤的“隐性渴望”

1. 对“可预测性”的极致渴求

需要明确的规则和稳定的节奏(如“每天晚上8点吃饭”“每周三见面”),以此确认“不会有突然的坏事情发生”。模糊的安排(如“改天再约”)会引发焦虑,因为“未知”等于“危险”。

2. 对“无条件接纳”的试探

潜意识里希望被允许“不完美”:比如偶尔发脾气、做错事时,对方不会离开或指责。TA可能会故意“犯错”(如迟到、说刻薄的话),测试对方是否会像父母那样“因我的不好而暴力”,若对方包容,才会慢慢放下戒备。

3. 对“安全边界”的强调

需要明确“我的身体和想法属于自己”:比如被触碰前需要询问(“可以抱你一下吗?”),被要求做某事时可以说“不”。童年的暴力本质是“边界被强行突破”,因此TA会对“自主选择权”极度敏感。

4. 对“情绪被看见”的渴望

不希望自己的恐惧、不安被否定(如“都过去了,别想了”),而是被回应“我知道你现在很难受,这很正常”。童年的情绪从未被在意(父母只顾着吵架或打骂),因此“被理解”比“被安慰”更重要。

𝐼  𝙱  𝙌  g. v  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