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从四川内江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冶金材料专家干勇(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内江历史悠久,从古代的建制到近现代的发展,历经诸多变迁。

这种深厚的历史底蕴,让干勇感受到文化传承的力量,激发了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其立志在科学领域为家乡、为国家争光添彩,以科技成就为家乡和国家的发展做贡献。

内江文风鼎盛,历史上人才辈出,如张大千、范长江等。

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学术传统,营造了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社会环境,激励着干勇追求学术卓越。

这为他树立了高远的人生目标,促使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断进取。

内江众多杰出人物的事迹和精神,对干勇产生了直接的激励作用。

张大千在艺术领域的创新精神、范长江对新闻事业的执着追求等,让干勇明白,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在各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从而激励他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不断探索创新。

院士求学之路

1965年09月—1970年08月,干勇在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热能工程专业就读大学本科,并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1979年09月—1982年06月,干勇在上海工业大学(现上海大学)炼钢专业攻读硕士,并获得工学硕士学位。

1983年03月—1987年12月,干勇在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总院钢铁冶金专业攻读博士,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干勇院士的求学之路,在专业知识、科研能力、思维方式等多方面,为他后来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东北工学院热能工程专业的本科学习,让干勇打下了扎实的工程学基础。

他掌握了热能转换、能量传递等基础知识,为其后续在钢铁冶金等领域涉及的热工过程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本科阶段严格的课程学习和学术要求,培养了干勇自主学习、系统学习的习惯。

这使他能高效地吸收新知识,为其后续深入科研学习奠定了良好的习惯基础。

热能工程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课程设计、实验等环节,干勇初步形成了工程思维。

他学会从实际工程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这种思维在他日后科研中用于解决钢铁冶金工程问题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硕士转读炼钢专业,干勇的研究领域从热能工程拓展到钢铁冶金的核心环节。

他深入学习了炼钢工艺、金属材料等知识,拓宽了专业视野,为其综合研究钢铁生产全流程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