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朝中争论(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今山东百姓困于生计,若得此机,于农闲赴辽东务工,既能补贴家用,又可解民生之困,彰显陛下爱民如子之仁德。

且辽东方兴,亟需人力,此举恰能使人力资源合理调配,促其繁荣。

至于士绅豪族,陛下神威如岳,可明谕安抚,示以利害,谅其不敢生乱。

再者,由官府统筹安排,设法规避路途风险,必能保百姓周全。如此,于国于民,皆为幸事,还望陛下恩准。”

朱元璋闻刘伯温所奏,微微颔首,沉思片刻后,朗声道:“咱意已决,采纳支持一派所言。陈园所奏利于民生,契合时势。着即下旨,令陈园妥善执行此策。务必安排周全,保障百姓往返安全,兼顾山东农事与辽东建设,切不可滋生事端。诸臣需同心协力,共促此事顺遂,以安百姓,兴家国。”

待下得朝来,胡惟庸面色阴沉,快步赶上李善长,低声愠道:“李公,今日朝堂之上,关于山东百姓赴辽东务工一事,以公之地位,话语权重矣,缘何不肯助我一臂之力?”

李善长扫视四周,见无人靠近,方缓缓开口道:“惟庸,我非不助你,只是此事重大,不可不察。吾且问你,你这般极力反对,究竟所为何意?”

胡惟庸目光闪烁,略作沉吟后,皱眉道:“李公,非是我有心阻挠辽东发展。实因山东乃根基重地,士绅豪族向来重要。今若许百姓大量离乡,士绅豪族利益受损,势必心生怨怼。地方不稳,于国不利啊。我一心只为朝廷大局着想,绝非有他意。”

李善长摇头,看向胡惟庸,低声告诫道:“惟庸,有些话我不得不说。此事背后或与常孤雏有所关联。你当知晓,常孤雏非是善与之辈,其人脉势力盘根错节,行事果敢狠辣。你若贸然针对,恐引火烧身,招来无端祸事。凡事需三思而后行,切不可因一时意气,而误了大局。”

胡惟庸听闻李善长之言,心中虽老大不忿,面上却强作镇定,冷笑一声道:“李公所言,我记下了。”

言罢,草草一揖,便与李善长告辞。他转身阔步离去,心中暗自思忖:“常孤雏又如何,我岂会怕他。”

一路疾行回至府邸,踏入大门时,仍余怒未消,脚步重重,惊得门旁小厮战战兢兢。

胡惟庸踏入书房,一甩衣袖落座,心中兀自愤愤不平。

暗自思忖道:“那常孤雏纵然身为封疆大吏,权柄看似颇重,然终究远离朝堂。不在这权力中枢,又怎比得我等同处朝堂之诸公?

朝堂之上,一言一行皆关乎天下大势,诸多政令皆由此出。

我等近水楼台,人脉交织,振臂一呼,响应者众。

他常孤雏远在封地,纵有手段,又能奈我何?”

言罢,嘴角泛起一丝冷笑。

胡惟庸主意既定,遂唤来亲信幕僚,低声吩咐道:“速遣得力之人,暗中联络山东士族。

告知他们,此番朝廷许百姓农闲赴辽东务工之策,于他们利益大有损害。

让他们务必设法阻挠此政策施行,或可煽动民众,或于地方上制造事端,总之,绝不能让这务工政策顺利推行。

切记,行事要机密,莫要留下把柄。”

幕僚领命,匆匆而去,胡惟庸望着其背影,眼中闪过一抹阴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