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这片土地的农民承受了太多苦难(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在帝国的灾难中,农民永远是炮灰。他们没有政治靠山、没有经济缓冲,一旦系统出错,最先倒下的是他们。

所谓“起义”,不是理想主义的高歌,而是绝境中的挣扎,很多人把农民起义当做一种“浪漫”的政治叙事,什么“揭竿而起”“逐鹿中原”“改天换地”。但真实的农民起义,更多是一种生存本能。

黄巾起义前的东汉,灾荒与赋役交错,张角以“太平道”煽动的是一种“给你出路”的幻觉;红巾军、白莲教……这些起义军的主力,往往不是“想造反”的政治人,而是“活不下去”的饥民。

起义之后的命运呢?成功的为数极少,大多是被镇压、被围剿、被屠村。即使成功登上皇位的领导者,如朱元璋,建立政权后第一件事就是镇压“流民”、清剿“山林反贼”,防止“第二批自己”。

农民起义是底层怒火的总爆发,但从不意味着他们能真正主宰国家命运。

教育、技术、法律,农民几乎从未真正拥有过。农民为何难以翻身?因为他们既没有“知识”,也没有“话语权”。

自秦以后,“学在官府”,读书是士人、子弟的特权。普通农户子弟即便能识几个字,也无法参加科举、入仕、谋职。清代每万户中,能中秀才者不过个位数,而进士几乎全由地主、官宦家庭包揽。

技术上,种地靠天吃饭——直到清代末期,全国九成农民还用“牛耕木犁”;法制上,农民几乎没有可申诉之门——县官既是行政、又是司法,告状难于登天。

整个社会的结构,是用“文化”“制度”“技术”三重壁垒,把农民困在土地里,代代为人作嫁衣裳。

宗族、乡绅与村规,往往比官府更让人喘不过气。很多人以为“官府压迫最重”,但在实际乡村社会中,对农民控制更紧密的,往往是宗族与乡绅。

村里最有权的人,不是县令,而是族长、祠堂、里长、地主、保甲。这些人既是税收中介,也是劳役调度者,还是道德审判官。

族规一出,违者遭驱逐、断粮、辱骂,甚至打死不偿命。地主的一句话,可以让一家老小无田可耕、无水可饮。地方治理越放任,这种“地头蛇统治”越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