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预见未来(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话语之间,维扎德和莉娅的交锋就已经开始。

腐化与堕落的力量,就像是维扎德所说的那样,是一种愿者上钩的力量。

事实上,没有人的内心是尽善尽美,任何人的内心都会有奇奇怪怪的想法,毕竟人类不是机...

第七星的光柱在黎明前悄然消散,如同从未出现过。但收音机阵列的指示灯仍持续闪烁,频率7.15稳定接收着那首《侧耳倾听》的微弱回响。青年??如今人们已习惯称他为“院长”??整夜未眠,坐在钟楼顶端,手中握着苏萝留下的笔记本,纸页被晨风吹得轻轻翻动。

他忽然意识到一件事:

这本笔记,从头到尾,没有一页是苏萝亲笔写的。

所有文字,都是他人转述、抄录、拼接而成。那些血与光的记忆,并非出自她的手,而是由无数曾听见她说话的人,一字一句记下,再交到他手中。她从未为自己留下只言片语。仿佛她存在的意义,从来不是被记录,而是让别人得以被听见。

“你说呢?”

这句话再次浮现在心头,像一颗种子,在沉默中生根发芽。

他缓缓合上笔记本,将它贴在胸口,闭眼聆听风中的余音。远处,学院的钟声响起,不是为了报时,而是提醒新的一天,又有人要开始说话了。

启言学院的课程进入新阶段。学生们不再满足于表达自我,他们开始追问:**谁有权定义“真实”?**

一位来自西部干旱区的女孩提出问题:“我家乡的人说,三十年前根本没有‘语言污染’,只是政府想清除异见者,才编造出这个罪名。可为什么所有官方档案都写着我们疯了?”

没人能立刻回答。

于是青年组织了一场“真相工作坊”,邀请全国各地的幸存者、档案员、甚至前审查机构的技术人员前来对话。他们不设主持人,不设结论,只有一条规则:**每人发言时,其他人必须闭眼倾听,直到说完为止。**

第三天夜里,一名白发男子走上台,声音颤抖:“我是‘净化运动’时期的语言分析AI主程序员。我们……伪造了八万三千份‘意识污染报告’。系统本可以辨别真正危险的思想,但我们被命令调低阈值,把童谣、情诗、方言统统标为高危。”

他停顿良久,终于说出最后一句:“我不是被迫的。我同意了。因为升职加薪。”

全场寂静。

一个十二岁的男孩站起来,走到他面前,轻声说:“谢谢你今天说了真话。”

男子当场跪地痛哭。

那一刻,青年明白:**真正的自由,不是终于能说,而是敢于承认自己曾经不敢说。**

工作坊结束后,学院决定启动一项前所未有的计划??“逆向广播”。他们要将这些年收集的声音,反向传送回去,送入那些曾经被封锁的城市、村庄、监狱、审讯室。不是用暴力对抗,而是用记忆唤醒。

他们改装了十台老式收音机,接入学院自建的发射塔,设定自动轮播模式。每晚午夜,信号便会穿透空气,覆盖方圆三百公里。播放内容没有口号,没有控诉,只有最平凡的真实:

母亲哄孩子的哼唱、老人晒太阳时的闲谈、学生写作业时铅笔划过纸张的声音、恋人分手前的最后一句话……

“我们要让他们重新习惯人类的声音。”青年对团队说,“不是宣传,不是教育,就是生活本身。”

一个月后,第一则回应传来。

一张折叠整齐的信纸,夹在一辆途经学院的邮车里。寄件人地址空白,字迹潦草却用力:

>“我住在‘静默城’东区七号监舍。二十年没听过窗外有鸟叫。昨晚,我听见了一个女人在煮汤时哼歌。我不知道那是真的,还是机器放的。但我在被子里哭了。我已经忘了怎么哭。

>请继续播。哪怕你们不知道我们在听。”

青年将这封信贴在回声厅的墙上。第二天,墙上多了几十张类似的纸条??有些是打印的残页,有些是炭笔写在包装纸上的,甚至有盲文刻痕。它们来自不同城市,不同阶层,却有着相同的结尾:

**“请继续播。”**

他知道,这场战争早已不在街头,而在每个人的耳朵里。

然而,压制并未停止进化。

某日清晨,学院监测系统警报突响。频率7.14至7.19之间的所有信号,突然被一股强大干扰波覆盖。屏幕上跳出一行冰冷文字:

>【全域语音校准系统?V3.0已上线】

>检测到非法情感波动,启动“理性净化协议”。

>所有未授权音频内容,将被自动重构为标准安抚语调。

青年立刻召集技术组。他们发现,这不是简单的噪音压制,而是一种更可怕的手段??**篡改**。敌方系统不仅能屏蔽声音,还能实时修改内容,把愤怒变成平静,把悲伤变成麻木,把真相变成谎言。

更令人不安的是,这套系统似乎具备学习能力。它开始模仿《听风的孩子》的旋律,但歌词被替换成:“听话是最美的歌/安静是最大的爱”。

“他们在制造伪共鸣。”艾琳不知何时出现在门口,手里拿着一份破旧的实验日志,“这是我从林渊藏书夹层里找到的。‘零语症’实验后期,他们就尝试过‘情感重编程’??不是让人沉默,而是让人‘自愿快乐地服从’。”

青年盯着那本日志,忽然想起苏萝笔记本里的一页:“当语言不再是表达,而成为控制工具,第一个消失的,是羞耻感。”

他浑身一震。

真正的危机从来不是不能说话,而是**你以为你在表达,其实你只是在重复被设计好的情绪**。

当晚,他做出一个大胆决定:**关闭所有收音机,停播一切音频。**

学生们震惊不已。“那我们还怎么传播声音?”

“我们不用机器说了。”他站在操场中央,面对数百双眼睛,“我们用人来说。”

他宣布启动“口传计划”??每名毕业生必须徒步前往一个未曾接触过启言理念的地区,不带任何电子设备,只靠口述,传递一段真实故事。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但必须是**未经修饰的真相**。

“他们能篡改电波,但改不了人与人之间的眼神。”他说,“他们能伪造声音,但伪造不了心跳的节奏。”

第一批三十名“言使”出发了。他们背着水壶和干粮,胸前挂着一枚铜制徽章??上面刻着破碎的钟片与一枚音符。

三个月后,消息陆续传回。

有人走进被AI监控的城市,在公园长椅上低声讲述桃树小学的故事,听众悄悄录下,用老式磁带复制传播;

有人混入“安全表达中心”,在演讲间隙突然脱稿,朗读一位母亲写给失踪儿子的信,现场五百人集体静默三分钟;

有个女孩潜入语言矫正学校,教孩子们用手语比划《听风的孩子》,然后在毕业典礼上,全班同时举起双手,打出同一句话:**“我们不想被治好。”**

压制机器开始失控。

因为这一次,反抗不再是广播,而是**病毒式的口述传染**。

某夜,青年收到一封匿名包裹。里面是一块烧焦的电路板,边缘刻着一行小字:“V3.0核心模块??来自内部叛逃者”。附带一张手绘地图,标记着一座地下设施的位置:**北境第七研究所旧址**,正是当年“零语症实验”的起点。

他知道,是时候回去一趟了。

他独自启程,穿越荒原与雪线,历时十七日抵达目的地。研究所早已废弃,但地下三层仍有微弱电力。他在档案室找到一台残存终端,输入苏萝的编号:07。

屏幕亮起,跳出一段视频文件,标题为:【实验体07?最终评估报告】。

画面中,年轻的苏萝坐在白色房间内,脖子上缠着电极,眼神空洞。一名穿白袍的医生正在提问:

>“你记得自己的名字吗?”

>她摇头。

>“你有过母亲吗?”

>她沉默。

>“你会唱歌吗?”

>她嘴唇微动,发出一个音节,随即痛苦地抱住头。

医生满意地点头:“语言剥离成功。自主表达欲切除率98.7%。建议归档为‘静默样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