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章 皇表弟们回村忙“事业”(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641章皇表弟们回村忙“事业”(第1/2页)

之后的几天,李大宸、李三煜等四人在皇宫与承景帝团聚几日后,就迫不及待地闹着要回桃源村忙活自己的“事业”。

承景帝留不住人,只得安排侍卫将他们护送回了桃源村。

四人一回来便立刻投入了各自的工作。

桃源施工队专门负责器械工厂建设的小组已经完成了前期的准备工作,开始一边挖掘地基、一边采购物料。

李大宸和李三煜出手阔绰,直接将皇帝赏赐的五千两银子全都交给了谢广福,让他全权负责工厂建设,并表示若银子不够还可以追加。

谢广福虽然知道这五千两银子足够建两个大型厂区了,但考虑到工厂内部需要精装修,还要添置一些“现代化”生产线必备的“海外设备”,这笔钱倒也用得其所,所以也没多说什么。

这个集研发、制造于一体,涵盖军器、民用、营造的大型综合工厂,将采用坚固的砖石与硬木结构,高耸的屋顶开设天窗用于采光,内部规划出原料区、铸造区、精加工区、组装区和研发测试区。

它的建成,意味着这个时代手工作坊式的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的初步迈进,将极大提升金属加工、器械制造的效率与精度,会为大宁朝的农业、水利、军事乃至日常生活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这种生产力的变革,或许是现在的李大宸和李三煜所没有意识到的,但这一切却都在谢广福的桃源规划蓝图之中。

一起回来的李四璟则忙着接待两位邻县前来学习农业技术的劝农使。

他将自己精心总结的“百日收”稻种、高产的油葵、利用稻草培育鲜菇的技术,以及果树养护、各类蔬菜从浸种催芽、育苗移栽、田间管理到收获储存的全套技术,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

邻县的两名劝农使每日跑到村委的阅览室,对着李四璟自己总结的《农事纪略》手札奋笔疾书,有不懂的地方就当场请教李四璟,并在自己的农业手札上做好详细的解析备注。

对于他们来说,最难理解的并非那些精耕细作的种植方法本身,而是李四璟那本《农事纪略》手札中,大量涌现的、闻所未闻的现代性词汇。

诸如“光合作用”——太阳光照怎就成了庄稼的“粮食”?

“叶面施肥”——肥料不施于根,竟要喷洒在叶片上?简直闻所未闻。

“土壤酸碱度”——土地难道也分酸味和碱味?实在是没听过的新奇学问。

“杂交优势”——不同稻种婚配,后代便能更强壮?

还有那“病虫害防治”与“轮作休耕”——防治尚可理解为防治虫害,但这“轮作”与“休耕”听起来简直像是让土地“轮班休息”。

这一系列的陌生词汇冲击着他们的大脑神经。

实在超出了他们固有的“地力常新壮,粪力勤施补”的认知范畴。

而另一边的李五琰,一回到学堂,就立刻被两位忙得脚不沾地的曲先生“抓住”,暗示学堂急需扩充师资。

学堂如今九十名学子,还需分设男女教室,仅靠两位先生教学,实在是捉襟见肘,课程安排紧张,学生个性化辅导不足,管理压力巨大,先生缺乏的问题日益凸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