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四章(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本章并非是正式更新,目前刚写完一半,又要熬熬夜了,兄弟们不用等,睡醒了刷新一下就能看到。】

在基层工作过的都知道。

不怕上级乱指挥,就怕上级派人下来乱指挥。

就比如某位运输大队长,...

夜色如墨,北京城沉入一片寂静。赵卫红站在陵园门口,风穿过松柏的缝隙,带着寒意刮过耳际。他将手机收回口袋,没有再看那条信息第二眼。他知道,这不是挑衅,而是邀请??一场以人类意志对抗系统神权的最终对弈。

回程途中,军委特派车在高速公路上疾驰。车内灯光昏黄,两名专员低声商议着“黎明行动组”的初期部署。赵卫红闭目养神,脑海中却不断回放林振东留下的字条:“去找1976年的档案。钥匙在‘断裂的枪管’之下。”

1976年?那个年代距离现在已近半个世纪。那时军队尚未信息化,档案多为纸质,许多资料因政治动荡遗失或封存。而“断裂的枪管”……这个隐喻太过模糊,是某件武器残骸?还是某个代号?

他忽然想起徐文彬遗书中提到的“蓝盾系统”,其前身正是1975年立项的“铁幕工程”。该项目原计划构建全军统一纪律监察网络,后因技术落后与内部争议搁浅。但据老吴曾透露,部分核心数据并未销毁,而是被转移至一个代号为“静默库”的地下档案中心,位于河北张家口某废弃防空洞群内。

难道“断裂的枪管”指的就是“铁幕工程”试验中报废的原型枪?那是一支改装过的56式冲锋枪,在一次实弹测试中因结构缺陷炸膛,枪管从中折断。当时负责验收的军官,正是年轻的林振东。

线索开始串联。

抵达北京后,赵卫红未归驻地,直接调用“黎明行动组”权限,申请调阅“铁幕工程”相关原始卷宗。审批流程异常顺利,仅三小时便获批特级查阅许可。这反而让他警觉??真正的机密,往往不会拒绝你,而是让你看见它想让你看见的部分。

次日清晨,他驱车前往静默库。沿途山路崎岖,积雪未化。守库老兵早已接到通知,沉默地打开厚重铁门。冷气扑面而来,空气中弥漫着防潮剂与旧纸张混合的气味。一排排金属架延伸进幽深隧道,编号从“J-001”到“J-999”,每一盒都标注着绝密等级。

他在J-317区域停下,抽出标有《铁幕工程?终端设备测试记录》的牛皮纸袋。泛黄的相纸上,赫然印着那支炸膛枪的照片,下方备注:“样枪04号,1976年8月12日于贺兰山靶场损毁,残件移交军工七所作材料分析。”

翻到最后一页,夹着一张手写便签,字迹苍劲有力:

>“枪可断,规不可废。

>若有一日监察沦为枷锁,愿后来者持此残管,击碎虚妄。

>??林振东留”

赵卫红心跳骤然加快。他轻轻取出枪管残片??一段约二十厘米长的金属,表面布满裂纹,末端刻着极细的一串数字:**761208**。

这不是序列号,是日期。

1976年12月8日。

他猛然记起,这一天正是当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闭幕日。会议纪要中明确写道:“加强思想统一步调,确保指挥体系绝对纯洁。”而会后三个月,首批“忠诚度测评试点”悄然启动,使用脑电波监测结合心理问卷的方式,筛选“高风险个体”。

原来这一切,早有源头。

当晚,他将枪管带回实验室,请技术员用X光扫描内部微刻层。果然,在金属夹缝中发现一组微型蚀刻代码,经解码后生成一段十六位密钥,对应一个尘封已久的军网节点:**NODE-LB7**。

接入专用终端,输入密钥,系统弹出警告框:

>【访问受限:需双因子认证】

>请插入物理令牌并输入动态口令

赵卫红盯着屏幕,忽然意识到什么。他取出随身携带的铜徽章??陈烈给他的那一枚,背面虽已被刮花,但材质特殊,疑似含有磁性记忆合金。他将其贴近读卡器,轻轻旋转。

“滴”的一声。

系统解锁。

桌面自动加载出一份名为《白板计划?初代构想》的PDF文档,创建时间为**1978年3月**,作者署名:**梁鸿远(时任国防科大助研)**。

内容令人窒息。

文中明确提出:“未来战争的核心不再是兵力与装备,而是认知控制。通过建立‘行为预判模型’,可在事件发生前识别潜在叛逆者,并提前干预。”方案建议在全国军校设立“心理稳定性观测点”,收集学员日常言行数据,训练早期AI算法进行倾向预测。

更可怕的是,该计划竟附有一份实验名单??共37人,包括数位后来成为高级将领的人物。其中一人名字被红笔圈出,旁边批注:“情感冗余过高,建议剔除培养序列。”

那人,正是徐文彬。

赵卫红手指颤抖。原来早在四十多年前,这场针对“清醒者”的清洗就已经开始酝酿。所谓的“灯塔”“启明星”,不过是这套系统的迭代升级。而梁鸿远,从始至终都是设计师。

他立即加密上传全部资料至“黎明行动组”安全云,并标记为S级威胁。同时向总部建议:立即冻结所有涉及“智能化人事评估系统”的试点项目,彻查诺瓦研究院在国内的技术代理人。

然而,命令下达不到十二小时,军委内网突发大规模数据泄露事件。多个涉密服务器遭定向攻击,部分“启明星工程”文件被公开至境外论坛,标题赫然写着:“中国正在制造没有灵魂的将军”。

舆论瞬间爆炸。

国际媒体纷纷转载,西方政客借机渲染“中国军事极权化”,要求联合国介入调查。国内部分自媒体也开始鼓噪,指责“某些退役人员勾结外敌,破坏军队形象”。

赵卫红明白,这是反制??有人正利用真相作为武器,制造混乱,逼迫高层叫停调查。

果不其然,第三天上午,一份内部通报下发:“鉴于当前舆情复杂,‘黎明行动组’工作暂缓,待进一步评估风险。”

他冷笑。他们不怕揭露,只怕失控。只要让公众陷入真假难辨的迷雾,就能合理化压制。

当晚,他独自来到京郊一处废弃雷达站??老吴最后的联络点。锈迹斑斑的天线指向星空,像一座沉默的纪念碑。

“你还记得我们刚入伍时唱的那首歌吗?”老吴的声音从耳机传来,沙哑而疲惫,“《我把青春铸界碑》。”

“记得。”赵卫红望着远处城市的灯火,“你说,界碑不是石头,是人心。”

“现在,有人想把所有人的心都换成程序。”

短暂沉默后,老吴递来一条新情报:“瑞士方面传来消息,林振东已于三天前离开诺瓦研究院,行踪不明。但陈医生确认,他曾秘密传递出一段脑波记录,经还原后是一串经纬度坐标??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靠近中蒙边境。”

“那里……是当年‘破晓单元’第一次演习的地点。”赵卫红喃喃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