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入关方略(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48章入关方略(第2/2页)
第二阶段机动部队所需卡车、燃油、机械化装备,由奉天兵工厂与东北汽车制造厂全力供应。”
“目前,奉天兵工厂已紧急生产2500辆‘奉天造’军用卡车,从美国采购的2000辆福特AA型卡车也已运抵营口,合计4500辆,可满足一个机械化集团军的运输需求。
燃油方面,盘锦油田月产原油已达100万桶,经营口炼油厂加工后,可保障卡车与坦克部队的燃油供应。”
“弹药储备方面,二八式自动步枪子弹已储备2000万发,捷克式轻机枪子弹1000万发,75毫米山炮炮弹10万发,105毫米榴弹炮炮弹5万发……足以支撑两场高强度战役。”
张公权的汇报数据详实,语气坚定,
“后勤部门已在山海关、天津设立两座大型补给站,确保部队入关后物资供应无虞。”
王树瀚接着汇报第二阶段方案:
“第二阶段入关部队命名为‘整编第二集团军’,由何柱国司令统筹,总兵力五万余。
在华北初步整编后,逐次入关,进驻山东一线。
12月12日,以‘快’为核心,打造全机动突击集群,配合起义部队拿下济南、青岛等城市。”
“核心作战力量为两个甲种师:
奉天甲种第二师(何柱国部,1.35万人),
奉天甲种第四师(罗光城部,1.35万人),
此两部擅协同作战与快速机动,负责主攻济南方向。”
“配属整建制部队:
奉天混成第一旅(黄显声部,8000人)、
奉天骑兵第二旅(郭希鹏部,6000人)、
直属重炮第一旅(董大汉部,6000人)、
直属独立炮兵团(魏益三部,2500人)、
直属工兵团(李宜春部,2500人)、
直属通信营(300人)、
政治工作队(2000人)。”
“各部队合计超5万人,全集团军卡车总数预计达4000余辆,实现‘全员机动、全时补给’,可在24小时内推进300公里,完全具备快速突击能力。”
王树瀚的声音透着自信,
“这一个多月的筹备期,重点是部队机械化训练与物资前置,12月1日前,所有卡车、坦克将在锦州完成集结调试,燃油、弹药提前运抵天津补给站。”
“关于山东兵力整编:
起义部队4万余人加后续归降兵力,计划整编6万人,编制如下——
1个甲种师(1.35万人)、
2个乙种旅(每旅7000人)、
2个混成旅(每旅8000人)、
11个省防旅(每旅1500人),
总兵力经筛选精简后精准控制在6万人,编入整编第二集团军序列,由孙荫亭副司令、黄显声参谋长负责整训与作战协同。”
蒋海宁此时轻咳两声,目光锐利地看向张汉钦与何柱国:
“第二阶段的关键是‘协同’。
孙荫亭等部的起义时间需严格保密,与整编第二集团军推进节奏精准对接。
建议在12月11日深夜,孙荫亭等部控制济南火车站、电报局等,封锁韩复榘的指挥中枢;
12月12日拂晓,整编第二集团军从沧州,衡水等地出发,分三路向济南、青岛推进,中路主攻济南,东路直指青岛,西路负责阻击可能的援军。”
“同时,务必警惕日寇干涉。”
蒋海宁加重语气,
“山东半岛濒临黄海,日军联合舰队可能异动。
需令东北海军‘海圻’‘海琛’号巡洋舰进驻渤海湾,掩护我军侧翼;
空军P-12战斗机群,B2A轰炸机群进驻天津机场,随时准备拦截日军舰队及海军机群。”
会议最后,沈钧儒宣读《华北山东部队整编条例(草案)》,明确核心原则:
“第一,政治上,所有整编部队必须认同《振华大纲》,拥护全国抗战救国委员会领导,坚决抗日;
第二,军事上,统一编制、统一训练、统一装备,团级以上单位派驻政治委员,营连级设政治指导员,负责思想教育与纪律监督;
第三,待遇上,整编部队官兵薪资、福利与东北军持平,伤残将士由后方医院收治,阵亡将士家属享受抚恤金;
第四,晋升上,以战功与能力为核心,不看出身、不搞派系。”
“条例将在第一阶段进驻平津后正式公布,让友军吃下定心丸。”
沈钧儒补充道,
“整编后的两集团军,将分别驻守华北、山东防线,与东北本土形成呼应,构成北方抗日铁三角。”
张汉钦起身总结,目光扫过全场,语气庄重:
“入关整编,代号‘铸壁’,意为铸造北方抗日长城。
第一阶段稳华北,第二阶段取山东,两阶段环环相扣,务必在明年一月底前完成全部整合。
此举不仅是为了扩大根据地,更是为了凝聚全国抗日力量,应对日寇即将到来的大规模进攻。”
“杨宇霆司令统筹入关全局,王以哲司令专攻华北战场,何柱国司令主攻山东战线,各委员及委员会下属各部门各司其职,财政、后勤、外交、宣传部门全力配合。”
张汉钦的声音透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我要求,所有入关部队必须严守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扰地方一草一木,以实际行动赢得民心;
所有政治工作人员必须带着诚意沟通,以真情实感争取友军;
所有后勤保障人员必须坚守岗位,以充足物资支撑前线。”
“民族复兴,在此一举;
华夏存亡,系于一线。
望我全体同仁,戮力同心,不负四万万同胞之重托,不负牺牲先烈之英灵!”
张汉钦举起茶杯,
“今日以茶代酒,为‘铸壁’行动成功,为华夏河山重光,干杯!”
“干杯!”
委员们与将领们纷纷举杯,茶杯碰撞声清脆响亮,回荡在肃穆的会议室内。
窗外,晨雾散尽,阳光洒满奉天城,照亮了这座城市的街道与建筑,也照亮了北方大地即将到来的统一与新生。
会议结束后,一道道指令通过无线电与专线电报迅速传向锦州、山海关、北平、天津等地。
奉天兵工厂的机器轰鸣声愈发急促,铁路线上,满载物资的列车呼啸南下;
锦州郊外的训练场,卡车与坦克组成的钢铁洪流正在进行最后的协同演练;
政治工作队的成员们正紧张学习整编条例与宣传话术,准备随部队入关。
一场旨在整合北方力量、铸造抗日长城的“铸壁”行动,在民国十九年的深秋,悄然拉开了序幕。
东北军的将士们摩拳擦掌,华北、山东的民众翘首以盼,历史的车轮,正朝着民族复兴的方向,滚滚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