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厄菌疑云(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6章厄菌疑云(第1/2页)

接下来的几天,祝十三感觉自己像被困在精致牢笼中的鸟。医院的作息规律得近乎刻板,清晨七点的查房、八点准时送来的输液袋、三餐固定的清淡餐食,一切都按部就班,带着机械的秩序感。这种一成不变的节奏,与他体内日益蓬勃、跃动不止的力量,以及脑海中翻腾的玄奥医理,形成了尖锐到近乎割裂的对比。

父母在确认他骨折愈合情况稳定、生命体征正常后,为了节省每日的住宿费和伙食费,已连夜返回了山里的祝家坳。临走前,母亲李桂兰反复摩挲着他未受伤的右手,眼眶通红:“十三,妈不在身边,你可得好好听话,按时吃药、配合治疗,别自己瞎折腾。”父亲祝建国则蹲在病房角落,闷声抽着旱烟,直到发车前才站起身,拍了拍他的肩膀,只说了一句:“照顾好自己。”

父母离开后,病房里的寂静被无限放大。这份独处的孤独,却意外给了他更多沉浸于自身世界的时间。他不再需要刻意掩饰真气的运转,也不必担心父母看到他“异常”的恢复速度而担忧。

《本源炼气诀》的运转愈发顺畅,丹田内那缕原本微弱如萤火的淡青色气流,如今已粗壮了些许,如同初春解冻的溪流,带着温润的暖意,在经脉中孜孜不倦地冲刷、滋养着受损的脉络与骨骼。他能清晰地“内视”到左腿胫腓骨的骨折处,一层细密的骨痂正以远超医学常识的速度生长、钙化,原本缠绕在伤处、代表淤血与炎症的“青黑色病气”,在真气的持续净化下,正一点点变淡、消散,如同被溪流冲刷的污泥。按照这个恢复速度,他或许根本不需要医生预估的三个月恢复期,顶多一个月,就能正常行走。

与此同时,他对“望气”之能的运用也愈发精细娴熟。他已能不费吹灰之力地区分不同人身上的气机:医护人员常年与病患打交道,身上的“白色气机”明亮而沉稳,带着健康活力与职业带来的平和;重症病人的气机则黯淡紊乱,或夹杂着代表炎症的赤红,或缠绕着象征衰败的灰黑;前来探病的家属,气机强弱不一,大多带着焦虑的波动;而花园里嬉戏打闹的孩童,气光虽稚嫩微弱,却如同破土的新芽,充满了勃勃生机,纯净得不含一丝杂质。

他甚至尝试着将一丝微不可查的真气凝聚于双眼。那一刻,他眼中的世界仿佛被春雨洗刷过一般,色彩骤然变得鲜明饱和,所有细节都清晰得惊人——窗外远处行道树的叶片脉络,如同工笔画般纤毫毕现;走廊尽头护士服上的纽扣反光,都能看清纹路;连空气中漂浮的微尘,都在阳光的照射下无所遁形。这不仅仅是视觉的提升,更像是一种感知层面的升华,让他能捕捉到世界最细微的变化。

然而,这种力量的快速增长并未给祝十三带来多少喜悦,反而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加深了他内心的焦躁与不安。陈默先生意味深长的目光、那张冰凉坚硬的黑色名片、以及冥冥中仿佛无处不在的“窥视感”,都如同无形的枷锁,时刻提醒着他,这份传承是柄双刃剑,必须谨慎隐藏,绝不能轻易暴露。

他就像一个怀抱重宝行走于闹市的孩童,既渴望将珍宝的光芒展现于人前,用医术救助更多人,又恐惧因此引来贪婪的觊觎者,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灭顶之灾。

这天午后,阳光格外和煦,金色的光线透过病房窗户,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负责照料他的护士小周推着轮椅,笑着走进来:“祝十三,今天天气这么好,带你去楼下小花园‘放风’,总待在病房里不利于恢复。”

这是他车祸住院以来,第一次离开充满消毒水气味的病房和住院楼。轮椅碾过走廊光滑的瓷砖,发出轻微的轱辘声,空气中的味道渐渐变了——消毒水的刺鼻气息淡去,取而代之的是泥土的湿润、青草的清新,还有一丝不知名小花的浅淡芬芳。耳边不再是输液管的滴答声和仪器的嗡鸣,而是清脆的鸟鸣、孩童的嬉笑,还有远处传来的模糊人声。祝十三紧绷了许久的心弦,终于稍稍放松下来。

小花园不大,却打理得十分精致。青石板铺成的小径蜿蜒曲折,两旁种满了冬青和月季,几株高大的香樟枝繁叶茂,投下大片阴凉。花园里零散分布着几组长椅,坐着不少人:有拄着拐杖缓慢散步的康复病人,面容憔悴,眉宇间带着久病的疲惫;有低头私语的家属,神色凝重;还有几个由家长带着的孩童,在草坪上追逐打闹,笑声清脆响亮。

祝十三坐在轮椅上,由小周推着,漫无目的地打量着眼前的一切。就在这时,他的目光被不远处一张长椅上的身影牢牢吸引。

那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穿着宽大的蓝白条纹病号服,身形消瘦得几乎撑不起衣服,肩膀微微佝偻。一位穿着剪裁得体的米白色连衣裙、气质温婉的中年妇人,正小心翼翼地搀扶着他,动作轻柔得仿佛在呵护一件易碎的珍宝,缓缓在长椅上坐下。

祝十三的目光落在老人身上,瞳孔微微收缩。在他的“望气”感知中,老人口鼻周围,尤其是对应肺部的胸腔区域,萦绕着一股极其浓郁、凝而不散的“灰黑色病气”。这病气不同于普通病患身上的黯淡,而是深沉、晦暗,如同化不开的墨汁,带着强烈的侵蚀性,几乎要将老人本已微弱如残烛的“白色气机”完全吞噬。

“晚期肺癌,并且合并多种耐药菌感染,引发严重肺部并发症,脏腑机能衰竭,生机已如风中残烛,随时可能熄灭……”一段源自《祝由十三科医道卷》的诊断信息,如同烙印般自动浮现在祝十三脑海。他甚至能凭借那“灰黑色病气”的粘稠性状、流动轨迹,清晰“看”出老人所感染病菌的特性——它们生命力极强,外壳坚硬,普通抗生素根本无法穿透,反而会刺激它们产生更强的耐药性。

一股强烈的施救冲动如同潮水般涌上祝十三心头。他有办法!《祝由十三科医道卷》中记载的“五行化煞针”,配合他日渐精纯的真气,恰好能克制这种阴寒凝滞的病气;再辅以“固本培元汤”调理脏腑,未必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为老人争取更多时间,甚至有可能彻底清除病菌!

但这股冲动刚冒头,就被他强行压了下去。他低头看了看自己打着厚厚石膏、无法自由活动的左腿,又扫了一眼周围来来往往的人群——众目睽睽之下,他一个身受重伤、需要坐轮椅的少年,如何能突然施展出精妙的针灸之术?又如何解释自己能“看”到常人无法察觉的病气?一旦暴露,陈默所在的神秘部门必然会顺藤摸瓜,到那时,不仅传承的秘密保不住,他自己恐怕也会失去自由。

就在他内心天人交战、犹豫不决之际,目光无意间扫过花园入口处的香樟树,心脏猛地一跳。

那棵粗壮的香樟树下,倚着一个穿着黑色休闲装的年轻人。他身形挺拔,面容冷峻,双手插在口袋里,看似随意地低头玩着手机,屏幕的光映在他脸上,看不清具体神情。但祝十三修炼《本源炼气诀》后,感知变得异常敏锐,他能清晰地察觉到,一道若有若无的视线,正从那个方向锁定着自己,如同蛰伏的猎手,无声无息地观察着他的一举一动。

是那个曾跟随陈默来过病房的年轻人!他们果然还在监视自己!

祝十三的后背瞬间渗出一层细密的冷汗,原本稍稍放松的心弦再次紧绷到极致。他立刻收敛心神,将所有的情绪波动强行压下,装作若无其事地转过头,目光落在身边的月季花丛上,仿佛刚才对那肺癌老人的关注,只是偶然一瞥。

然而,树下的年轻人似乎并没有上前打扰的意思,依旧保持着距离,只是那道锁定的视线,始终没有离开他的周身。

就在这时,一个穿着白大褂、戴着金丝边眼镜的身影,匆匆穿过花园的草坪,径直走向那位肺癌老人所在的长椅。是***医生。他面色凝重,眉头紧蹙,快步走到老人和中年妇人面前,微微躬身,低声交谈起来。

尽管两人相距约莫十米远,但祝十三修炼后耳力远超常人,加之周围环境相对安静,还是能隐约听清他们的对话片段。

“……冯老,冯夫人,最新的痰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出来了……情况很不乐观。”李医生的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歉意和沉重,每一个字都像是压着千斤重担,“之前使用的几种强效广谱抗生素,都出现了明显的耐药性。感染还在持续加重,已经影响到心肺功能,呼吸衰竭的风险在不断升高……”

“李主任,”中年妇人——想必就是冯夫人,她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哽咽,双手紧紧攥着衣角,指节都泛了白,“真的……真的没有别的办法了吗?进口药?或者最新的临床试验药物?不管多贵,我们都愿意试,只要能救老冯的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6章厄菌疑云(第2/2页)

李医生缓缓摇了摇头,脸上满是无奈:“冯夫人,我们已经联系了国内顶尖的感染科专家会诊,目前国内能用的最高级别的药物都已经尝试过了,效果甚微。”他顿了顿,语气中带着一丝不甘,“除非……除非能有全新的、作用机制完全不同的治疗方案,否则……我们只能尽力进行支持治疗,减轻冯老的痛苦,延长他的生存期。”

全新的、作用机制完全不同的治疗方案……

祝十三的心再次被狠狠触动。李医生口中的“奇迹”,不正是他所掌握的祝由秘术吗?以真气为引,用针灸化煞,借汤药固本,完全跳出了现代医学的框架,或许正是攻克这种耐药病菌的关键。

他抬眼望去,只见冯夫人绝望地捂住嘴,泪水如同断了线的珍珠,顺着脸颊滑落,肩膀剧烈地颤抖着。而那位冯老,虽然身体虚弱得连坐直都有些费力,却缓缓抬起手,轻轻拍了拍夫人的手背,声音沙哑却异常平静:“好了,秀娟,别哭了。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我都这把年纪了,能有你陪着,已经很满足了。李主任已经尽力了,不要再为难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