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数据 温度(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午后的阳光透过“随光小铺”的玻璃窗,在旧书堆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苏槿坐在靠窗的角落,面前摊开着笔记本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图表和旁边摊开的几本厚重理论书籍形成了鲜明对比。她推了推金丝眼镜,眉头微蹙,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论文《基于量化模型与情感权重赋值的文化记忆载体韧性研究》已接近完稿,但她却迟迟无法点击“提交”。数据是严谨的,模型是精美的,结论从学术角度看无懈可击——老街的物理空间和商业活力在现代化冲击下确实呈现出某种可量化的衰减趋势。然而,一种深深的不足感攫住了她。这些冷硬的数字和曲线,真的能捕捉到这条街的灵魂吗?能解释为什么王奶奶提起即将消失的老槐树时会眼眶湿润吗?能衡量沈照野修复一本破旧古籍时那份近乎虔诚的专注所传递的价值吗?
“唉……”一声微不可闻的叹息逸出唇边。她感觉自己像一个拿着最精密尺子的人,却试图去测量一团雾气的重量。
“嘀嘀——”手机微信群“老街记忆抢救小分队”的提示音打破了沉默。
叶知微:@全体成员报告进度!我今天采访了三位老奶奶,收集到超多珍贵老照片!还录了音频!王奶奶讲她年轻时在槐树下相亲的故事,可好玩了!【图片】【语音】
林星晚:太棒了知微!我这边的插画初稿完成了三张,想融入这些故事元素。苏槿@苏槿,你那边需要这些口述史的文本转录稿做数据分析吗?我可以整理好发你。
陈烁:我刚从青年队训练回来,累趴了!不过帮周扬哥搬面粉时,问了几个常来买早餐的老顾客,他们都觉得没了老街的烟火气,生活少了好多味道。这算质性研究材料不,苏槿姐?
周扬:没错!我这面包店就是个情报站!今天好几个老街坊都说,宁可要现在这破街坊人情,也不要住冰冷的新高楼。苏槿,这“人情”值能算进你的模型里不?【咧嘴笑】
林晚:晚屿’最近成了临时故事站,收获颇丰。许多客人分享了他们与老街的独特记忆。苏槿,或许这些鲜活的个体叙事,能为你冰冷的数据库注入温度。【微笑】
苏槿看着屏幕上快速跳动的消息,那一行行文字仿佛带着声音和温度,与她电脑屏幕上冰冷的图表形成了奇异的共振。她深吸一口气,在群里回复:
苏槿:谢谢大家。材料非常宝贵,尤其是那些无法被简单量化的“感受”和“故事”。这让我反思,我之前的模型可能过于侧重“结构韧性”,而忽略了“情感韧性”和“文化再生能力”这些更核心的要素。论文方向,我需要重大调整。
消息发出,立刻引来热议。
叶知微:哇!苏槿姐要改论文方向了?是因为我们收集的故事吗?【兴奋】
林星晚:听起来很棒!数据和故事结合,才能更完整地呈现老街的价值。
周扬:这就对嘛!光靠算盘珠子哪能算出人情味儿!需要啥支援尽管说!
林晚:很好的转向。需要深度访谈或焦点小组讨论,晚屿’可以提供场地和支持。
就连平时几乎不参与讨论的沈照野,也罕见地发来一条言简意赅的消息:
沈照野:需协助,可提供修复案例及相关历史脉络。
看着这些真诚的回应,苏槿感到心头那团迷雾似乎被吹散了一些。她打开一个新的文档,标题缓缓键入:《文化遗产的“活态”价值评估:基于万象城老街文化经济共生模式的探索性研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