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温府终局显仁政,京营训练见初心(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李若琏一声令下,早已整装待命的一千多名锦衣卫立即如潮水般分散开来,对温府展开了地毯式搜查。他们训练有素,动作迅速却丝毫不显慌乱。有的手持火把走向阴暗的偏房,仔细检查墙角与梁柱是否有暗格;有的搬开书房里的书架,查看背后是否藏有密室;有的则蹲在库房的地面上,用手指敲击地砖,判断下方是否有地窖。每一个角落都被反复排查,连桌案下的灰尘、床榻下的缝隙都不放过,生怕遗漏任何可能的线索。

温体仁端坐在大厅中央的太师椅上,双手交叠放在膝头,面色看似平静无波,指尖却无意识地轻轻摩挲着衣料,眼神深处藏着一丝难以察觉的复杂。他活了六十多年,在官场摸爬滚打数十年,早已练就了喜怒不形于色的本事,可此刻面对锦衣卫的搜查,心中还是忍不住泛起波澜。他很清楚,今天这场搜查,无论最终是否搜出贪腐证据,温家都难逃一劫。锦衣卫的行事风格凌厉果决,不似朝廷其他衙门派系分明,一看就是皇太子朱慈烺亲自调遣的人手。

那位被朝臣私下称为“小杀星”的皇太子,年纪虽轻,手段却比老辣的政客还要狠辣,向来对政敌毫不留情。定国公朱纯臣何等权势,说抄家就抄家;国丈周奎何等身份,说敲诈就敲诈。如今自己曾在朝堂上公开反对他改革军制,落到他手里,他必然会“落井下石”,绝不会轻易放过。

尽管心中早已猜到结局,温体仁还是忍不住打破了沉默,声音平静地问道:“李大人,今日查抄温府,奉的是陛下的圣旨,还是皇太子的令旨?老夫在朝中为官多年,也算为大明尽过力,如今落得这般境地,总该让老夫死个明白。”

事已至此,李若琏也不愿再隐瞒,他对着温体仁拱了拱手,语气恭敬却不失威严地说道:“温阁老,此次行动,奉的是皇太子令旨。不过陛下早有旨意,皇太子监国期间,可代陛下处理朝政,便宜行事,还望阁老莫要为难下官,配合搜查工作。”

“哈哈哈……”温体仁突然发出一阵爽朗的大笑,笑声在空旷的大厅里回荡,带着几分自嘲,几分无奈,还有几分释然,“老夫机关算尽,一生谨慎,终究还是输给了一个十六岁的少年!老夫坚守清廉,不贪一文,却落得如此下场;那些贪赃枉法之徒,反而能安享富贵,真是可笑,可笑啊!”

笑罢,他缓缓收敛笑容,重新坐回太师椅,缓缓闭上眼睛,双手放在膝上,如同老僧入定一般,静静等待着搜查结果。温俨、温吉和温育仁站在一旁,大气不敢喘,只能紧张地看着那些穿梭在府中的锦衣卫,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半柱香的时间很快过去,负责搜查各个区域的锦衣卫纷纷回到大厅复命。他们列队站在李若琏面前,动作整齐划一,没有丝毫懈怠。一名身穿青色制服的锦衣卫小旗上前一步,单膝跪地,双手抱拳,高声禀报:“大人,温府内共搜出白银八千三百两,均存放于书房的木箱中,账目清晰,无任何来历不明之银;另有古董字画三幅,经鉴定均为普通文人作品,价值不高。除此之外,未发现其他金银珠宝、田产契约或贪腐证据。”

李若琏微微点了点头,目光转向依旧闭目静坐的温体仁,语气平淡地说道:“皇太子有令,温体仁虽有错,但为官清廉,不可让温家之人饿死街头。将搜出的银子和字画,全部归还温府,不得有误。”

“喏!”锦衣卫们齐声应道,声音洪亮,随后便有序地将白银和字画搬回书房,放回了原来的位置,仿佛从未动过一般。

温体仁听到这话,猛地睁开眼睛,眼中满是难以置信的疑惑。以他对朱慈烺的了解,这位皇太子向来杀伐果断,凡是与他对抗的官员,几乎都落得抄家灭族的下场,从未有过这般“仁慈”。如今自己不仅没有被抄家,连仅有的家产都被归还,这实在超出了他的预料,甚至让他有些手足无措。

他这一生,最在意的就是家人的安危。如果可以选择,他宁愿自己一死,也要换回温家老小几十口人的性命。他正想开口询问李若琏,为何皇太子会如此“手下留情”,却见李若琏再次开口,语气依旧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温大人,你为官清廉,这一点朝野有目共睹,皇太子也予以认可。但你在任期间,结党营私,打压异己,迫害了不少无辜同僚,甚至构陷忠良,导致郑鄤被凌迟处死,这笔账,终究要算。皇太子仁德,念你并无贪腐之举,也念你曾为大明效力多年,赐你一根白绫,了此残生,留你全尸。温家其他人,限三日内离开京师,不得再踏入京城半步,否则以谋逆论处。”

听到“赐白绫”三个字,温体仁非但没有露出丝毫恐惧,反而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紧绷的身体也瞬间放松下来。他知道,朱慈烺这已经是手下留情了。没有牵连家人,还给温家留下了家产,让他们能回老家度日,这在明末的政治斗争中,已经是天大的恩典。若是换做其他掌权者,恐怕早就将温家满门抄斩,以绝后患。

他连忙挣扎着从太师椅上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身上的长袍,然后朝着紫禁城的方向缓缓跪倒在地,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响头,额头磕在青石板上,发出沉闷的响声,声音哽咽地说道:“谢殿下手下留情!老臣……老臣无以为报,只能来世再为大明效力!”

随后,他又转向皇宫的方向,眼神中满是眷恋与遗憾,轻声说道:“陛下,老臣侍奉您十七年,未能为大明鞠躬尽瘁,未能帮您平定内忧外患,实属遗憾。如今老臣要走了,愿陛下保重龙体,愿大明国泰民安,愿皇太子能带领大明走出困境……”

磕完头,温体仁缓缓站起身,从李若琏手中接过那根洁白的白绫。白绫质地柔软,却像一块千斤巨石,压在他的手中。他紧紧攥着白绫,没有丝毫犹豫,转身朝着书房走去。

李若琏看着温体仁略显佝偻却依旧挺直的背影,没有多言,只是一挥手,带着锦衣卫们有序地转身离开了温府。他知道,作为崇祯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内阁首辅,温体仁有自己的尊严,绝不会苟且偷生,更不会拖累家人。给他留些体面,既是皇太子的旨意,也是对一位老臣最后的尊重。

“父亲!”李若琏等人走后,温俨和温吉再也忍不住,立即跪倒在温体仁面前,放声痛哭,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往下掉,“父亲,咱们再想想办法,求求皇太子开恩,饶您一命好不好?儿子还不想失去您啊!”

温育仁也红了眼眶,强忍着泪水,上前想要劝说,却张了张嘴,不知该从何说起。他知道,皇太子的旨意已下,不可能更改,再多的哀求也无济于事。

温体仁停下脚步,缓缓转过身,扶起跪在地上的两个儿子,用衣袖轻轻擦去他们脸上的泪水,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威严地说道:“不要伤心,也不要怨恨。皇太子能饶过你们,给温家留下血脉,已经是天大的恩典。若是换做旁人,咱们温家早就满门抄斩,连尸骨都留不下了。”

他顿了顿,眼神变得柔和起来,继续说道:“明天就收拾行李,带着家人回湖州老家去。老家还有百亩良田,足够你们生活。记住,回去后要安分守己,耕读传家,不要为非作歹,更不要在背后议论皇太子半句不是。他是大明的希望,你们惹不起,也不能惹。将来若是有机会,要为大明效力,弥补为父的过错。”

他又对温育仁叮嘱了几句,让他务必照顾好两个侄子和温家的其他族人,随后便不再停留,转身走进了书房,轻轻关上了房门,将外面的哭声与不舍彻底隔绝。

不久后,书房内传来一阵桌椅挪动的声音,似乎是温体仁在寻找悬挂白绫的地方,紧接着,便再也没有了任何动静。阳光透过书房的窗棂,洒在地面上,映出一道长长的影子,仿佛在为这位充满争议的大明首辅,画上最后的句号。

大明崇祯九年八月五日,前内阁首辅温体仁,悬梁自尽,以自己的性命,换来了家人的平安。他的一生,清廉却也狠辣,忠诚却也结党,终究在历史的浪潮中,落下了帷幕。

与此同时,京营演武场上,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与温府的沉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万多名原京营将士正在进行高强度的训练,汗水浸湿了他们的衣衫,紧紧贴在身上,阳光下泛着晶莹的光泽,却没有一个人停下脚步,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咬牙坚持的神情。

仅仅两天时间,就有六千人因为体力不支或意志薄弱被淘汰。有的跑了一半就瘫倒在地,再也起不来;有的做俯卧撑时手臂发软,直接趴在地上放弃;还有的在列阵训练时,因为实在支撑不住,主动向教官申请退出。剩下的四千人,都是咬牙坚持下来的硬骨头,他们心中都憋着一股劲,想要通过考核,加入皇太子组建的龙腾军,改变自己的命运。

十六岁的李寿廷,也在这四千人之中。他身材瘦小,比同龄人矮了大半个头,皮肤黝黑,脸上还带着几分稚气,却穿着一身不合身的军衣,努力地跟在队伍后面奔跑。他出身世袭军户,父亲曾是京营神机营的百户,在上次建奴入关时,为了守护京师,战死在了城门之下。

如今家中还有两个年幼的弟弟(一个八岁,一个六岁)、一个四岁的妹妹,以及年迈体弱的母亲,一家五口全靠他微薄的军饷度日。可京营的军饷,却被提督朱纯臣层层克扣,一个月下来,他到手的银子不足一两,连一家人的温饱都难以解决。若不是父亲战死后,朝廷给了十几两抚恤金,恐怕家里早就有人饿死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