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文安之(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在得知樊城大败的消息之后,对于要不要杀个回马枪,回去死磕襄樊营,汉江东岸的清军,有过非常激烈的争执。
很多人都以为,绝对不能就这么算了。
吴三桂和尚可喜这两个人,可不是一般的降臣,对于清廷来说,那是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尤其是吴三桂。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个标杆,也是一面旗帜,如果他真的死在了樊城,这种事是不能就这么不明不白的算了的。
我大清这会儿还是要点脸的。
况且即便不考虑吴三桂与尚可喜的问题,那几十门红夷大炮,也不能就这么丢了啊。
再者说了,我大清兴兵以来,什么时候吃过这么大的亏?
怎么能被扇了一巴掌之后,装作没事人一样,就走了呢?
这不是奇耻大辱,什么是奇耻大辱?
因此,以巴牙喇额真鳌拜为代表的少壮派,那是坚决请战,不锤爆襄樊营的狗头绝不罢休。
不过到底还是被满达海和瓦克达给劝住了。他们也不说不报仇,只说如今李自成仍在,若是与襄樊营死磕,放跑了李自成,那么谁也吃罪不起。
鳌拜虽然莽撞,但孰轻孰重的道理还是明白的。
至于说阿济格,他倒是缓过来了,但心中那真是比吃了一万只苍蝇还要恶心。
说不出的难受。
这事太寸了,刚刚好好就他娘的卡在了这种不尴不尬的节点上。
他首要任务是追击李自成,所以必然不可能将全部兵力和精力都放在襄樊营身上。
可襄樊营盘踞襄樊,威胁大军行进的侧翼,而且因为鲁阳关的事,九王也是打过招呼的,阿济格想着搂草打兔子,顺手的事情。
吴、尚两汉王,加一部分满洲骑兵,外加几十门红夷大炮的配置,这是大顺主力也扛不住的打法,可说是给足了尊重。
可偏偏还是翻车了。
更加难受的是,又因为李自成还没灭,他阿济格还不能丢下李自成不管,死磕樊城。
中间又有汉江和唐白河的阻隔,没有水师的阿济格,根本过不去,连派出小股精锐去找回场子都做不到。
只能干着急,硬吃这个闷亏。
这一切的一切,就是这么的巧,这么的赶,这么的寸。
回过神来的阿济格甚至都在想,这他娘的,不会是那个韩再兴早就算好的吧?
不过很快,他就自己推翻了自己的想法,开玩笑,一个小小的都尉,要是都能有这般雄才大略,那岂不是可以比肩我大清的太宗文皇帝了?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尽管窝心又窝火,但阿济格确实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是豁牙子吃肥肉,那是肥也别说肥啊!
他甚至不敢立刻向北京汇报此事,留了个心眼,打算击败李自成之后,再将这个消息打包在捷报里,一起奏报上去。
商议已定,阿济格留下小股人马徘徊在唐白河东岸,一方面收拢兵,另外一方面更进一步的探查消息,自己则急率本部兵马,于第二天拔营南下,继续追杀李自成去了。
这一对冤家,再度缠缠绵绵,相爱相杀。
据史料记载,这年三月到四月间,阿济格率领的清兵先后在邓州、钟祥、德安、武昌、富池口、桑家口、九江等七地,接战八次,全都取得了胜利。
考虑到李自成是三月下旬才进入的湖北,而顺军是四月下旬在九江附近被清兵攻破老营的,因此双方交战的节奏是相当之快。
但很黑色幽默的是,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大顺军依旧能够将左良玉按在地上暴揍,吓得左良玉弃城而逃,借着“北来太子”案,要去南京清君侧。
间接加速了弘光小朝廷的灭亡。
不过这一切的一切,都暂时与韩复没什么关系了。
他两名王,生擒尚可喜的消息,已经震动荆湖了,并且会随着李自成和阿济格的转进,而传遍大江南北,有这两个重量级的人物给他打广告,想不出名都难。
北京那边,随着时间的推移,迟早也会传过去的。
他韩再兴名扬天下,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现在正是享受红利期的时候。
樊城保卫战的规模之大,仅次于陕北战役和潼关之战,交战区域虽然不大,但参加人数极多。
并且烈度空前。
只是对战场进行初步的打扫,就进行了好几天。
敌我双方的阵亡人员,也需要尽快的确认身份,尽快的进行掩埋,否则闹出瘟疫来,就不是开玩笑的了。
吴、尚两部人马、加上满洲马兵、炮营、包衣、随军的家眷和官员,加起来也有个两三万的样子,这些人突围的时候散落各处,想要清剿,也是个颇费功夫的事情。
襄樊营人手不够,要做的事情太多,很难顾得过来,放跑了一大批。
吴三桂那日卖掉尚可喜跑路的时候,正好迎面撞上了从赵家洼来的宋继祖。不过西营准备不足,也没多少骑兵,加上宋继祖当时只想着快点到樊城“救驾”,没能将吴三桂给留下来。
甚至他还是事后才知道,自己遇到的那伙骑兵是吴三桂的关宁铁骑。
战场稍微稳定下来之后,韩复还特意抽调人手,去找寻吴三桂的踪迹,但没有找到,直到今天,才终于有了确切的消息。
“大人,吴三桂那日溃逃之后,绕了个大圈子,一路逃到了南阳,如今将南阳官绅全都扣在手中,似乎是在观察风向。”
顿了顿,韩文又道:“职等在义勇营赵把总的掩护下,亲身突入南阳地界,已经确定此事无疑。”
军情局在南阳有大量的线人,想要获得相关情报并不难。
“哦?退得那么远,都跑到南阳去了?”韩复微笑道:“这小子不愧是长跑冠军吴襄之后,深得乃父真传啊。”
话虽如此,但吴三桂的选择,还在韩复的预料之内。
首先此人肯定是不敢渡河去找阿济格的,在当时的情景下,甚至一怒之下被杀了的可能性都有。
即便不被杀,也免不了被押送京师,那样一来,等于说就坐实了所有罪名,背下了所有黑锅,很难再有翻身余地。
对于又聪明,又极端利己主义的吴三桂来说,必然不会做如此选择。
他跑到南阳,必定一方面致书阿济格与朝廷解释、抗辩,另外一方面绑架南阳士绅,观察风向。
一旦风向不对,察觉到清廷要对他动手的话,此人势必还会转进如风。
真要是逼急了,投共,啊不,反正投明,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
当然了,吴三桂从本心来讲,还是不看好顺、明这两方的,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做出如此选择的。
“大人,吴三桂在南阳也不老实,还在招揽兵,意图再起。”陪着韩文到南阳地界走了一遭的赵四喜这时说道:“要咱说,不如速发大兵,打他娘的,把这给捉了,让南阳也变成咱们襄樊营的地盘。”
他这么一说,周遭众人都有些意动。
此番大破清兵,大家正是士气最旺盛的时候,不仅没有日后那些南明将领的恐症,且区区一个吴三桂,还真没放在眼里。
ⓘ 🅑 𝐐 𝐺. v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