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度灵魂历遍万重山(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话说翠容小姐在成都府观音堂里,每天都在佛前焚香礼拜,已经持续三年了。她的虔诚感动了一位罗汉,罗汉托梦给她,说:“石家娘子,你的厄运已经到头,石生的磨难也即将消除。我得去点化他一番,好让你们全家团聚。”翠容醒来,发现这只是一场梦。而这位罗汉呢,就化作一个四处云游的和尚模样,前往襄阳府去了。
和尚身披袈裟在集市上行走,手里敲着木鱼,声音传得很远。他一边磕头,一边不停地念着弥陀佛,只为了能早日化得善缘。
这个和尚,每天都在襄阳城的四个关厢,向过往的行人和城里的店铺化缘。有一天,石生偶然到城外,看到这个和尚在化缘,便给了他一百文钱的布施。和尚上下打量了石生一番,问道:“相公贵姓?”石生回答:“贱姓石。”和尚又问:“府上住在哪里?”石生说:“住在城里。”和尚说:“我看你满脸阴气,肯定有阴鬼缠身。”石生回答:“没有。”和尚说:“现在就有两个女鬼,已经和你一起生活三年了。这怎么能瞒得过我呢?”石生说:“虽然她们与我相伴,但对我并没有伤害。”和尚说:“伤害倒是没有,可她们终究不是活人,难以和你成为真正的夫妻。让老僧来帮你超度她们,你看怎么样?”于是,和尚当下就画了一道符,上面写着两句咒语:“闻得哭声到,便是还阳时。”
和尚把这道符递给石生,说:“你回去后,把这符收好,千万别让人看见。到了这个月十五一大早,把这道符贴在你家外门上。要是有哭妹子的人从你家门前经过,这道符就会发挥大作用。”石生接过符,谢过和尚,回到家中,并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秋英和春芳。这事暂且先放在一边。
再说蔡监生的妹子,已经十九岁了。她母亲为她挑选夫婿,不管是大户人家还是小户人家,总觉得不合适。没想到,她突然得了暴病去世。出殡的日子,正好赶上这个月十五,而且一定会经过石生的书房门口。到了那天,石生天一亮就起来,把灵符贴在了外门上。这可真是:“妙有点铁成金手,能使死尸为活人。”
蔡家这一天出殡,正抬着棺材走到石生书房门口。蔡敬符哭了一声妹子,那棺材突然就落在了地上。石生书房里的秋英,急忙跑出门,一头钻进了棺材里。众人都惊讶不已,立刻就围过来两三百人看热闹。只听见棺材里面喊道:“这是什么地方?快闷死我了,赶紧放我出去!”众人说:“人活过来了,打开看看也无妨。”蔡监生阻拦不住,人们就抬去了棺罩,打开了棺材盖,只见蔡监生的妹子突然坐了起来。蔡监生上前问道:“妹子,你好了?”他妹子却说:“我不是你妹子,我没有哥哥,你是谁?竟敢冒充来认我。”说完就跳出棺材,径直朝石生书房里走去。蔡监生想要拉住她,却被她骂了几句:“我只认得石生,你和我有什么关系?竟敢大胆地强行拉我。”蔡监生见她不认自己,也没办法,只好叫人把空棺材抬到别处,自己回家告诉他母亲去了。
石生知道是蔡监生的妹子,不好意思直接出去看,就偷偷地瞧了一眼,发现真是一位绝色佳人,眉眼和身材,没有一处不像秋英的。这个女子连声喊道:“石先生去哪里了?”石生更不好意思出来了。说话间,蔡监生的母亲过来相认。女子说:“我母亲去世得早,只有一个表妹子和我作伴,一起跟着石先生念书。你是哪家的老妈子,硬要来给我当娘?东院里的胡太太,才是我的娘。”蔡监生母亲知道这是借尸还魂,难以强行相认,大哭一场后转身回去了。胡员外听说了这件事,让他夫人过来,把这个女子接到家中,认作义女。又和蔡监生商议,各自准备了一份嫁妆,送给石茂兰,选了个好日子,让他们拜堂成亲。洞房里夫妻恩爱的情景,就不多说了。
石生和秋英成亲以后,每天晚上再也看不到春芳的身影了。有一天夜里,石生夫妇二人忽然听到窗外有人说:“本是同林鸟,迁乔独早鸣。羡尔长比翼,何靳呼群声。”说完,接着传来哭声。秋英说:“这是春芳妹子在埋怨我呢。相公何不再去求那位老僧,也超度她一番。”石生说:“我明天就去,只是不知道那个和尚走了没有。”
到了第二天,石生出城一看,那个和尚还在那里化缘。石生上前致谢说:“多亏禅师的法力,秋英已经借尸还魂,转成人身了。”和尚问:“你今天又来做什么?”石生回答:“还有春芳没有转成人身,再求老禅师超度她一下。”和尚说:“超度灵魂,自然是好事。但要凑得那么巧不太容易,这得看她的造化如何。你回去准备一间安静的屋子,里里外外都要糊得严严实实的。明天晚上,在家中等我。”石生回家和秋英说了,就打扫出一间净屋,糊得密不透风。
到了第二天,掌灯以后,那个化缘的和尚果然来了。他对石生说:“我进屋里去,你在外面把门锁上。我要住七天七夜,我在里面叫开门的时候,你才能来开。我要是不叫,千万不能私自开门。”石生都按照他的话做了。等到了第七天,天快黑的时候,一点动静都没有。秋英说:“这个和尚,说不定已经逃走了。你何不去偷偷看看。”石生走到窗前,用舌尖舔破了一个小孔,往里一看,只见和尚两眼紧闭,盘膝打坐,就像个死人一样。石生怕惊醒了他,当时就把小孔糊上了。回来对秋英说:“没走,还没有消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