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对传统的反思(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天佑帝与开国重臣们所制定的政策是建立在对前明失败教训的吸取上和对现实社会经济的考察之上的。

而从一个方面可以很好的反映这两点——户籍制度的失败。

前明的户籍制度沿袭元蒙, 大致可以粗略划分为民户、特殊劳役户。

特殊劳役户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军户、匠户、灶(盐)户。

军籍身份的演变与卫所制的失败密切相关。就像如今京营里有人喝兵血一样,卫所制下的军队一样喝。

但怎么喝呢?

一是占役,也就是将领利用权力迫使士兵充当仆役、佃户等等,为其私利工作,但只发给士兵很少一部分的薪俸,或者干脆没有,这一现象的持续导致了军户的地位一再下降;

二是直接压榨,也是最主要的方式,侵占士兵的军饷、军需配给,这导致普通士兵不得不在本职工作外,找外快,以养活自己;

三是将领利用勾取递补士兵的机会自肥。明代军制规定,如果卫所有士兵死亡,在补充兵源时,是需要前往死亡士兵的原籍征人的。但任何人从前两点就可以看出当兵在精神和物质上都毫无地位可言,根本没人愿意当兵,于是大量非军籍民众在这样的递补士兵过程中受到敲诈勒索。

于是在以上因素的影响下,逃籍就不可避免。更不用说,历代都有把有罪的刺配充军的传统,明代也不例外,军户的社会地位之低下可想而知。

尽管前明屡次清查逃籍人员,但将领们并不怎么愿意执行,因为只要广泛的逃籍现象不被发现,那么就可以继续吃空饷。

同时天佑帝制定的本朝军制、边政与当时的思潮、军队组成密切相关。明末至本朝初年的思想家最大的特点是反理学,讲复古,以至于颜元、黄宗羲在论田制时讲起井田、平均。

出身北地的颜元由于切身之痛,在军制上的思考更多,认为兵农分离导致了军队战斗力的下降,应该在恢复井田的基础上实现兵农合一,治农即治兵,同时施于教育,以求文武兼备。

这当然是不切实际的,但却一定程度上切合了当时军功勋贵们的要求,对其进行改造后,结果就演变为了北地节度使、南地守备府的南北军制差异。

唐藩镇的特点就在于军权、行政权、财权三合一的地方自治王国。

而随着经济中心的南移,北地的经济属性不断下降,军事属性不断抬升,天佑帝决定在以九边为核心的北地施行半地方自治,下放军权,行政权保留,财权二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