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琉璃破碎(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100章:琉璃破碎(第1/2页)

1994年深秋:四合院里的风波与远方

1994年11月的燕京,西四胡同口的烟火气裹着寒风吹得人心里发暖——

张大爷那辆掉了漆的铁皮烤红薯车,已经在胡同口扎了十年根。

每天凌晨三点,他就蹲在煤炉前换蜂窝煤,要把挑拣出的黄心红薯在炉膛里焖足三小时,直到表皮烤得焦黑开裂,

掰开时金黄的薯瓤能拉出半寸长的丝,甜香能飘到胡同那头的公用电话亭。

街面上的自行车流像一条缓缓流动的铁灰色河,八成是28永久牌,车把上拴着白底黑字的牌照,

后座驮着的菜篮子里装着刚割的韭菜、裹着油纸的糖火烧,布口袋里塞着孩子的课本。

“叮铃铃”的车铃声混着腰间BP机的“滴滴”声——

那时的BP机多是摩托罗拉数字机,要跑到胡同口的公用电话亭回电,一块钱三分钟——

在青砖灰瓦的胡同里撞出细碎的响,偶尔还能听见修鞋匠的铜锤敲在鞋钉上的“当当”声。

有穿军绿色大衣的汉子骑着嘉陵70摩托经过,车后座绑着的“大哥大”裹在黑皮套里,足有两斤重,

引得路边攥着糖葫芦的孩子凑上前又不敢靠太近,睁着圆眼睛念叨:“这是能直接打电话的大哥大!”

苏家那座占了半条胡同的四合院,影壁墙上朱红漆刷的“福”字还是上礼拜秦淑慧亲手补的,边缘有点掉漆,却透着过日子的热乎气。

飞檐角挂着的银杏叶早没了汁水,风一吹就打着旋儿落在青瓦上,发出“沙沙”的轻响,墙角的青苔沾着晨露,潮乎乎的。

五岁的笑笑扎着粉绸带系的羊角辫,发梢还沾着点皂角香——

那是秦淑慧早上用老皂角煮的水给她洗的头——

手里举着块油纸包着的栗子糕,是秦淑慧六点就去胡同口“桂香斋”排的队。

“桂香斋”的木质招牌裂着细纹,排队的多是老街坊,秦淑慧排到第三时还跟前面的李婶唠了两句家常。

这栗子糕裹着一层绵白糖,咬一口能尝到整颗的栗子仁,颗粒分明还带着点温乎气。

笑笑扑到林凡跟前时,糖渣蹭在了他天蓝色的灯芯绒外套衣角上——

这外套是笑笑大舅妈去上海参加纺织展会时买的,袖口有松紧,洗了三次都没起球。

“爸爸早点回”,软糯的声音裹着栗子香,黏在雕着缠枝莲的廊柱上——

那廊柱上的莲花瓣还能摸到清晰的木纹——

竟比檐角斜斜照进来的暖阳还暖几分。

院里的老海棠树得有上百年了,粗得要两个成年男人伸开胳膊才能勉强合抱,深褐色的树干上沟壑纵横,还留着几十年前孩子们刻的歪扭名字:

“小明1985”“妞妞”,刻痕里积着点尘土。

这会儿叶子落得差不多了,光秃秃的枝桠像老人干枯的手,轻轻搭在青灰瓦上,风一吹就晃悠着碰出“嗒嗒”声。

树底下堆着没过脚踝的落叶,踩上去“沙沙”响,去年秋天,笑笑还拿着小铲子在这堆叶子里埋过她的粉色布娃娃——

娃娃脸上缝着个红蝴蝶结,当时她特意挖了个小坑,还盖了片最大的海棠叶当“被子”,现在扒开落叶,还能看见一点粉色布料的边角。

林凡刚蹲下身,指尖捏着笑笑外套的领口往下理了理,就见岳母秦淑慧端着个紫砂杯从正房走出来。

那杯子是秦淑慧三年前从军部文职岗位退休时,老同事李大姐送的——

当年秦淑慧在军部做文书,每天下班后都留半小时,帮李大姐整理战备物资台账,蓝色封皮的账本被她写得工工整整,连一个错字都没有。

李大姐过意不去,特意托人找宜兴老匠人定制了这杯子,杯身上阴刻的“松鹤延年”填了金粉,杯沿被秦淑慧摸了上千次,磨出一层琥珀色的温润包浆,平时她总用这杯子泡菊花茶,现在杯底还剩着一点茶叶梗。

“路上冷,我在灶上温了半小时的姜枣茶,你胃不好,别空腹赶车。”

秦淑慧的声音很轻,手指在杯壁上摩挲了两下——

她指腹上还留着年轻时写钢笔字磨出的茧子,就在食指第一关节处,硬硬的。

眼神里藏着没说透的担心,却没敢多问一句——

她这辈子在军部见多了风浪,年轻时处理过演习的物资调配,也见过战友受伤后的镇定,知道越慌越要沉住气。

昨晚她跟老伴苏振国聊天时,听收音机里说南方有些小城治安不稳,今早特意多煮了两个茶叶蛋,用铝饭盒装着,茶叶是去年的龙井,煮得蛋白上满是茶渍,喷香。

林凡接过杯子,指尖触到温热的杯壁,忽然就想起半小时前王猛打来的电话。

那是通过四合院门房老张头的座机接的——

那部黑色的“飞跃”牌拨号电话放在门房的木桌上,电话线缠着三圈胶布,旁边还摆着个印着“劳动光荣”的搪瓷杯。

王猛的声音从电流里传过来,像被水泡过的砂纸,又哑又颤,还混着街边拖拉机的“突突”声:

“林凡……

你快回来……

黑皮带了五六个人,手里拿着钢管,把宝贝屋的玻璃柜台全砸了——

那柜台是咱俩去年一起做的,厚玻璃边角都磨圆了,怕划着孩子——

你上次进的五十件童装,就是带刺绣小熊的那种,黄色小熊,纯棉料子,咱去省城批发市场砍了半天价才定下的,全被他们装在麻袋里拉走了,还说……

还说你再不回来交‘保护费’,就把店给烧了!”

电话那头还能听到玻璃碎的“哗啦”声,混着王猛媳妇刘芳压抑的哭声——

刘芳平时嗓门大,这会儿却不敢哭出声,怕被黑皮听见——

还有个粗嗓子在喊“找苏家人也没用,这地盘我说了算”,那是黑皮的声音,洪亮得像炸雷。

王猛吓得赶紧“咔嗒”挂了电话,林凡当时攥着听筒的手都在抖,黑色的漆皮被他抠掉了一小块,露出里面银灰色的金属。

门房老张头在旁边听得脸色发白,想递杯热水安慰,又不知道说什么,只能搓着手叹气。

1994年的南方清和县,个体工商户刚兴起没几年。

据县工商局当年的手写统计报表显示——

报表用复写纸一式两份,字迹还带着点洇墨——

全县登记在册的个体户只有87家,大多是卖粮油、修家电的小店。

像“笑笑宝贝屋”这样卖童装和文具的,整个县城也就三四家。

店开在朝阳路中间,旁边是粮店和理发店,二十平米的小屋里,墙面刷着粉色漆,挂着卡通贴纸,玻璃柜台里摆着铅笔、橡皮和印着小熊的笔记本。

那年头个体户被地痞骚扰的事儿稀松平常,县工商局每月能接到两三起报案,大多是抢货、要保护费,可真能抓到人的不足10%——

县城派出所就那么五六个民警,挤在两层小楼里办公,只有两部电话、两张木桌,要管十几个乡镇的事,最远的乡镇骑车过去得两小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