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劝降(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邓州城残破不堪,几乎没有居民。

城中所有的水源也都被各种死尸给污染了。

阿济格等人在城中转了一圈,接待了从南阳等处赶来拜见的官绅,任命幸存下来的一个通判,做新邓州知州。

没错,大顺统治期间,李自成玩了一波复古运动,不仅大量的给所占领的州县改名,连官职也改了。

知某府改叫某府尹,知某县改叫某县令,知某州改叫某州牧。

很有盛唐气象!

而相比之下,我大清统治者就很建制派了,入关之后,全盘接受了明廷制度,自然要纠正李自成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

有人说清朝是在明朝脑死亡之后,给这具僵尸安了一个新的大脑,并操控着这具僵尸,又续了近三百年的命。

这种说法虽然有骇人听闻,哗众取宠之嫌,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倒也有几分道理。

阿济格让新任邓州知州,起草了一份安民告示,说闯贼已经被天兵赶跑了,让躲在乡下,躲在山中的百姓,赶紧回来建设家园之类的。

他对邓州的兴趣不大,转了一圈之后,又回到了城外的军营。

到了中午,陆续又有很多南阳官绅赶来拜见,其中很多是赶着猪羊,带着酒肉来劳军的。

阿济格性格比较张狂,但这时也表现出了一定的礼贤下士的态度,亲自接见了这些人,又大摆宴席,与民同乐。

期间免不了又问起襄樊营的情况。

让阿济格没想到的是,他本来以为,像是韩复这样在汉人中比较能打的将领,干的又是反清的大事,就算是在自己面前不能对这样的人说什么好话,但总体上态度应该是比较尊敬的。

就像是这一年来,阿济格抓到过很多顺军的将领,这些人有的是兵败被俘,有的是主动投降,但在问及对李自成的看法时,大多还是比较尊崇的。

他们对牛金星,对宋献策,对大顺的其他将领,可能满肚子的意见,但对李自成确实褒多于贬。

包括很多前明大臣,在提起崇祯的时候,基本也是这种态度,会说什么“君非甚暗”之类的话。

总之,上面是好的,都是下面给执行坏了。

一般而言,清廷统治者对这些投降之人为旧主说两句好话,还是表现的很宽宏大量的,不会怎么样。

原因很简单,朱由检和李自成这么厉害的人都没能坐稳天下,不正是说明坐稳天下的大清国,是天命所归么?

这是胜利者才能有的宽容。

相反,大清国要是被大顺打回辽东,十战九输,君臣惶惶不可终日,这个时候谁要是敢说李自成的好话,那肯定就要被安排去兵器工坊测试铡刀质量了。

阿济格看过一些襄樊的报纸,虽然觉得其中文章,大多是自吹自擂之言,但韩复在豫,鄂间也算得上是号人物,他本来以为,这些南阳官绅对待韩复,也会是那样的态度。

结果没想到。

一提起那杀千刀的韩再兴,南阳官绅士子,那是差评如潮,纷纷跪在阿济格面前,声泪俱下的控诉这位襄樊韩大帅的种种罪行。

说韩再兴荒淫无道,在南阳期间,索求无度,将城中稍有姿色之女,通通入城郊的卧龙岗宣淫,曾一日夜奸女十七人,其中不堪而死者九人。

尽管如此,仍然无法满足其变态的兽欲。

城中女子不够,他竟是连出家的尼姑和道姑都不放过。

除此之外,这位韩大帅还暴虐贪婪,襄樊贼军过境南阳之时,将城中粮食、金银、布匹、乃至库中兵刃全都搜刮一通。

几乎蝗虫过境,颗粒不留。

襄樊营南遁之后,城中粮价腾贵,斗米可卖数十两银子。

城中饿死之人,不知凡几。

总之,被襄樊那位韩大帅蹂?之后的南阳,同样残破不堪,比邓州好不了多少。

又说幸亏王爷率仁义之师,打跑了闯逆兵马,不然的话,南阳这地界,还不知道要被糟蹋成什么样子呢。

紧接着,又纷纷称颂起王爷与大清国的仁爱文明。

把阿济格等一众满洲将领,听得一愣一愣的。

吴三桂和尚可喜两人若有所思,但并没有说话。

接见了南阳官绅之后,回到帐中,阿济格小憩片刻,又召集众人议事,商议追击李自成的事宜。

多尔衮在给他的谕旨里面明白无误的说了,让他“将流寇余孽务期剿除,以赎从前逗留之咎”。

阿济格虽然看多尔衮不爽,但这个时候,也不得不遵旨行事,为大清国卖命。

这个时候的清军,对于所占领的地区,还没有坚决而又强迫的推行剃发,以鼓励为主,听其自便。

实际上,多尔衮在刚刚入关的时候,强推过一波剃发令,但反对的阻力相当之大,搞得北京城周围都遍地反贼。

投降的汉官里,除了孙之獬这种极端无耻之人外,愿意剃发的也寥寥无几。

巨大阻力之下,加上大顺、南明这两大外敌未除,使得多尔衮不得不暂时放弃了这个政策,还假惺惺的表示“自兹之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

当然了,事实证明,这只是清廷的权宜之计。

等到大顺与弘光小朝廷覆灭之后,多尔衮以为天下已定,剩下的南方诸省,也可以传檄而定,于是重新下令“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倘有不从,以军法从事。”

不过这个时候,新的剃发令还没下来,阿济格也懒得多事。

他只负责打,打下来的州县如何治理,那是接下来朝廷要做的事情。

一番商议之后,决议不在邓州停留,明早即拔营追击。

但在论及如何追击的问题上,众人有了争执。

有人说李自成是跑到襄樊去找那韩复了,也有的说李自成不过汉水,而是直接取道南下,往德安去了。

如果是前者,那大军势必要全力攻取襄樊。

但如果是后者,大军当然还是尾随追击李自成,但襄樊两城如钉子钉在汉水转弯之处,又要如何的处置?

“平西王。”阿济格忽然点了吴三桂的名,笑眯眯地说道:“尔是汉人王爷,最懂汉人之事。你先前阅览那襄樊之报章,对襄樊形势也多有了解。你来说说,如何办?”

吴三桂三十出头,体形魁梧。

他虽然在清初四汉王中投降最晚的,但地位却是最高,甚至与清廷之间,一度是合作者的关系。

此时,吴三桂坐在下首第一张交椅上,知道阿济格这是在点自己。

当下不敢怠慢,连忙说道:“王爷明鉴,臣三桂于战阵中偶得几份抄报,阅之方知是襄樊营所刊。其中虽多有悖逆之言,但却可由此管中窥豹,窥得鄂西虚实,是以翻阅起来。可所得情报,臣三桂无不据实禀报殿下,非是私

𝙄  𝔹  🅠  ℊ. v  𝙄  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