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传习录译文(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王阳明回信说:
恐怕是你没听明白我的意思。良知,是心的本体,就是前面说的照心,它一直在照的。心的本体,无所谓发起还是没发起。虽然人有时起了妄念,但不等于起妄念的时候良知就不在,只是人不懂得存养良知,有时候就放失了。即使心昏庸阻塞到了极致,而良知也依然光明,但人们不知道去体察,所以有时候遮蔽了自己。
所以,虽然良知有时候放失了,但是它的本体还在,我们只是需要时刻注意去存养它;虽然良知有时被蒙蔽了,但它的本体还是明白的,我们只是时刻注意去下体察的功夫。如果你说良知也有发起的地方,那就不是本体了。如果它还没有发起,要我们去发起它吗,还是等它什么时候发起?
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一】
《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人心惟危,人心是危险的,总是有欲望,所以不能居于中道,就是有偏颇。
王阳明回信说:
天理是不动的,时刻知道、时刻存养、时刻遵从于天理,就是不看、不听、不想、不做的意思。不看、不听、不想、不做,不是槁木死灰。看、听、想、做,都专注于天理,没有其他的看、听、想、做,这就是动却不曾动。程颢先生说的“动亦定,静亦定”,就是体用一源的意思。
天理之外的,都不看不听,不想不做,这就是不为外物所移,坚定不移。
要想坚定不移,不为外物所移,那就不要老拿外物来“考验”自己,因为你不一定经得起考验。怎么办呢?就要“静”,尽量不接触,不收听,不收看,不乱说,不乱动。这就是孔子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二】
陆原静来信问:
我曾经在心中验证过欢喜、愤怒、忧虑、恐惧等感情的生发。有时候,虽然气得不得了,但我心中的良知一有醒觉,马上气就消了。有时是在刚一开始动气时就得到遏制,有时是动气到一半得到制止,有时是过后才后悔。但是,良知好像在某个悠闲无事的地方主宰着我的感情、情绪,与我的欢喜、愤怒、忧虑、恐惧等感情似乎都没关系,不参与。这是怎么回事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