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歌江湖与诗友们的轶事趣闻(五)(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中国现代诗歌江湖与诗友们的轶事趣闻(五)(第1/2页)

梁晓明:

2025年9月1号在一个共同的诗友群里,因为我和梁晓明都点赞了一篇纪念岛子的文章,我仿佛突然心有灵犀,就加了他的微信一一

“晓明兄,久闻大名,憾未相识。”

“凌波兄好,我们应该算是诗歌的老朋友了,只是没见过”

“是的,神交已久,临老相会”

“说明缘分到了”

“哈哈正是。我前年从北京退休,回大连定居,欢迎来玩”

“我也退休了,有机会一定要见面”

“好,期待”

“对了,有满意的新诗,支持一下江南的诗刊吧?200行。我帮他们编一个栏目《江南诗》”

“必须的,感谢邀约”

“期待”

我和他同属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先锋诗,彼此早有耳闻,但却一直无缘相识。记得1986年我第一次到杭州市,就慕名想见他一面,但因为当时没有他的联系方式,尤其在那个年代尚没有手机和微信再加上时间比较紧张,所以就遗憾地错过一晃就是40年……

我不知道晓明兄是否认可第三代这个约定俗成的称谓,但做为以60年代出生为主的后朦胧诗人群体中,他和余刚、孙昌健等杭州诗人小群体一直就是一个特立独行和飘然于外的散仙群体,如果按照武侠派别的划分他们明显属于江南轻功一脉,自成一派……

同时代的诗友中,除了杭州梁晓明,还有同样未曾谋面的南京韩东和上海王寅一直也是我心有所念期待一晤的诗友。

2023年12月,我和晓明兄有幸在严力兄主办的纽约《一行》第4期诗刊上同步,他领居头题,我添列亚位。那次我就心有所感早晚要与他交好哈……

唐晓渡:

我和晓渡兄见过两次面,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中叶在帝都,但是见面的场景现在已经完全模糊,好像见王家新、沈睿夫妇之后或者是一起见的面?

第二次就是30年以后芒克兄主办的“北京诗歌节”上。他是朦胧诗那一辈的诗评家,我在第三代也扮演了类似角色,因此惺惺相惜。这两次见面我与晓渡兄偶有交流,对他的谦谦君子之风颇有亲近之感……

马莉(朱子庆):

八十年代,我与广州的诗友马莉和她的先生诗评家朱子庆就有书信往来。

1999年澳门回归之前我阶段性退出商界(深圳)到珠海闲居一年时做起了自由撰稿人的角色。写的第一篇稿件是关于崔健的乐评第一时间就投给了当时在南方周末做文化版编辑的马莉。记得她回复:你不是进入商界了吗?现在怎么又重新出山写作了?

这篇稿子最后的题目改为“崔健激情不在”在南方周末文化版头题发出,引起诗界和文艺界的关注和骚动,包括杨黎等一些搞报刋的诗友也跟我联系,因为大家都知道我进入商界多年,现在看我重拾笔墨,表示祝贺同时也向我约稿。其实在诗歌和诗评之外写这种乐评影评也是我第一次心里是没底的,所以这篇文章的发表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可以说一发不可收拾,先后在粤港和京沪各地的报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既为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保底收入,更对冲了多年商战的凶险、疲惫和厌倦,这段时间应该是我人生退休之前的最平静和最快乐的一段时光。所以我从心里是很感谢马莉诗姐的。

不久前听说他们夫妇已经到北京生活,而我却已经回到我的第二故乡蓝城隐居,如果我还在北京,一定会邀约相见表达敬意的……

就在写这篇文章时我在网上收到一篇采访他/她们伉俪的文章《时代没有上帝诗歌引领人类》,其中马莉诗姐的一段落话简直就是我退休生活后的神预言和逼真写照与伊沙诗弟讲的60后诗人退休回归诗歌现象如出一辙:

马莉:我们这一代人生活在中间地带。前面是上世纪70年代对人性的压抑和禁锢,上世纪80年代突然转变,达到了一个高潮,可到上世纪90年代,又陷入了低谷。

上世纪80年代社会转型后,许多诗人因贫困而下海经商,但真正爱诗的人,不管你离开它多久,最终你会回来的。这些年,一些经历过上世纪80年代的诗人又重新回归写作。写得如何不重要,这说明他们心中依然热爱。有了钱之后,依然会寻找精神。”

朱大可:

朱大可虽然不是诗人,但是作为评论家应该准确地说是理论家,他对诗歌的贡献还是蛮大的,尤其在早期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对上海城市诗派的评论,其理论功底和另类风格在当时独树一帜。

𝙄B𝐐ⓖ. v𝙄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