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议策解危局,太子巧计促捐响(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www.ibqg.vip 最快更新!无广告!

崇祯九年八月六日,晨曦微露,皇极殿内却早已气氛凝重。

崇祯皇帝端坐于龙椅之上,皇太子朱慈烺侍立在侧,父子二人同场理政,这一幕让殿内文武百官心中暗自揣测。

按以往惯例,皇太子向来不轻易上朝,一旦他现身,必定有大事发生。

与群臣复杂的心境不同,新任内阁成员们看向朱慈烺的目光中,多了几分感激。

若不是皇太子监国后大力整顿朝纲,提拔贤能,他们这辈子恐怕都难有入阁的机会。

尤其是新任内阁首辅李邦华,虽出身东林党,却从不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对大明忠心耿耿。

在皇太子监国前,他因性格耿直,屡屡成为各党派攻击的目标,多次被崇祯贬到闲职衙门,如今能执掌内阁,全靠朱慈烺的举荐。

待百官列队站好,内阁成员率先出班,躬身朝拜:“臣等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祯皇帝抬手,声音带着几分疲惫:“诸位爱卿免礼平身。今日召集众卿,是为商议赈灾、剿寇诸事,还望大家各抒己见,共解大明危难。”

“谢陛下!”众臣齐声应道,缓缓起身。

不等众人开口,新任户部尚书程国祥便急匆匆出班,手持奏折,躬身奏道:“陛下,河南、陕西两地遭遇大旱,田地干裂,颗粒无收,民间早已饿殍遍野,百姓易子而食之事屡有发生。臣恳请陛下速速传旨,调拨钱粮前往灾区赈灾,若再拖延,恐生民变啊!”

程国祥的话音刚落,崇祯皇帝便皱紧了眉头,又是要钱粮!

自从登基以来,各地灾情、战乱不断,国库早已空虚,如今连官员俸禄都快发不出来,哪里还有多余的钱粮赈灾?

他正想开口询问对策,兵部侍郎王家彦又紧接着出班奏报:

“陛下,贼首高迎祥虽已被俘,但流寇李自成趁机承袭‘闯王’名号,收拢残部,率领大军攻城破寨,转战于陕南及四川东北部地区,沿途烧杀抢掠,百姓深受其害。三边总督洪承畴已多次上书,恳请朝廷速速拨付粮饷,以便他调集兵马围剿流寇,若再无粮饷,恐军心涣散,流寇之势将愈发难以控制!”

又是银子和粮食!崇祯只觉得一阵头大,眼前仿佛浮现出南方张献忠作乱、辽东建奴虎视眈眈、京畿地区饱受劫掠的景象。

他忍不住在心中哀叹:自己怕是历史上最苦逼的皇帝了,登基以来,就从未有过一天安稳日子。

崇祯无奈地看向新任内阁成员,语气中带着几分期许:“诸位爱卿,如今大明国库空虚,赈灾、剿寇皆需大量钱粮,你们可有良策?”

李邦华作为内阁首辅,率先出班回应:“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安抚灾民。河南、陕西两地灾情严重,若不及时救济,灾民恐会被逼加入流寇,到时剿寇之事将更加艰难。臣建议,免除河南、陕西两地三年赋税,减轻百姓负担;同时从南方丰收地区调拨粮食,运往灾区,缓解粮荒。唯有稳定民心,才能为剿寇奠定基础。”

崇祯点了点头,心中认同李邦华的建议,可随即又面露难色:“免除赋税、调拨粮食,皆是良策。可如今国库空虚,调拨粮食需要运费,赈灾也需银子,这些钱从何而来啊?”

就在此时,新任阁臣杨嗣昌出班奏道:“陛下,臣有一策。如今流寇肆虐,若不尽快剿灭,恐成心腹大患。臣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加征‘剿饷’三百万两,专门用于围剿流寇。待流寇平定后,立即停止征收,如此既能解燃眉之急,也不会给百姓造成过重负担。”

“不可!”杨嗣昌话音未落,程国祥便急忙出班反驳,“陛下,万万不可加征剿饷!大明年年天灾,百姓早已不堪重负,如今河南、陕西等地百姓连树皮草根都快吃不上了,若再增加赋税,无异于逼他们走上绝路!到那时,灾民变乱民,流寇只会越来越多,反而会加剧危机!”

朱慈烺站在一旁,暗暗点头。

程国祥果然是一心为民的好官,不像杨嗣昌,只想着快速解决剿寇问题,却不顾百姓死活。

若是让杨嗣昌这样的人执掌大权,百姓的日子只会更加艰难。

可杨嗣昌却坚持己见,语气强硬地说道:“程大人此言差矣!不征收剿饷,银子从何而来?三百万两对全国数千万百姓来说,分摊到每个人头上,负担并不算重。只要能尽快剿灭流寇,百姓便能恢复安稳生活,这点牺牲是值得的!”

“你……你这是不顾百姓死活!”程国祥气得脸色铁青,声音都有些颤抖,“你若到灾区看一看,便知百姓生活何其艰难!树皮草根都成了主食,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惨状,这时候加征剿饷,与杀鸡取卵何异?”

吏部主事杨士聪也紧接着出班,附和杨嗣昌的提议:“陛下,臣附议杨阁老之策。如今流寇猖獗,若不尽快解决粮饷问题,恐会延误战机。征收剿饷虽会给百姓带来一定负担,但为了大明安危,也是无奈之举。”

在杨嗣昌和杨士聪的带动下,又有十几位大臣陆续出班附议,纷纷表示支持加征剿饷,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尽快筹集到剿寇所需的粮饷。

程国祥看着这些大臣,心中满是失望。

他们只看到了眼前的剿寇需求,却看不到百姓的苦难,这样的官员,如何能为大明分忧?

内阁其他阁臣虽也不赞同加征剿饷,可他们一时也想不出其他筹集钱粮的办法,只能沉默不语,不敢轻易谏言。

朱慈烺见此情景,再也无法保持沉默。

他向前一步,目光锐利地扫过那些支持加征剿饷的大臣,冷冷说道:“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你们身为朝廷大臣,不思如何减轻百姓负担,反而建议加征剿饷,是想把大明百姓都逼去加入流寇大军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